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開發(fā)者:北京正保醫(yī)教科技有限公司

蘋果版本:8.6.4

安卓版本:8.6.4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執(zhí)業(yè)藥師_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熱門資訊,實時推送
med66_yaoshi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執(zhí)業(yè)藥師_微信視頻號
官方視頻號
免費直播,訂閱提醒
微信掃碼即可關注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知指導老師
考試指導老師
備考規(guī)劃,專屬指導
微信掃碼添加老師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_官方抖音號
官方抖音號
分享更多藥考日常
抖音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 > 輔導精華
三色復習打卡表

中藥學專業(yè)知識(一)第2講

2007-07-24 15:04 來源:
打印
字體:

  概述

  第一章解表藥

  學習目標:

  1.掌握解表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掌握:麻黃、桂枝、紫蘇、生姜、荊芥、防風、羌活、細辛、白芷。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3.熟悉:香薷、藁本、蒼耳子、辛夷、升麻、蔓荊子。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4.了解:淡豆豉藥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5.掌握麻黃與桂枝,荊芥與防風,桑葉與菊花,柴胡與升麻各組藥物藥性與功效的異同點。

  6.熟悉麻黃與香薷,紫蘇與生姜功效相似藥物的相同和不同點。

  7.掌握麻黃配桂枝,麻黃配杏仁,麻黃配石膏,桂枝配白芍,柴胡配黃芩,生葛根配黃芩、黃連各組藥物的配伍意義。

  概 論

  念義:以發(fā)散表邪、解除表癥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解表藥。

  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與膀胱經(jīng),性善發(fā)散,可使外邪從汗而解。

  主具發(fā)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風濕等。

  適應范圍:主要用于外感風寒或風熱,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無汗(或有汗)、脈浮等表癥者。部分還可用于咳喘、水腫、疹發(fā)不暢及風濕痹痛等。

  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念義:以發(fā)散表邪、解除表癥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解表藥。

  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與膀胱經(jīng),性善發(fā)散,可使外邪從汗而解。

  主具發(fā)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風濕等。

  適應范圍:主要用于外感風寒或風熱,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無汗(或有汗)、脈浮等表癥者。部分還可用于咳喘、水腫、疹發(fā)不暢及風濕痹痛等。

  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分類 性味 功效 主治病證 兼治病證辛溫解表藥 辛溫 發(fā)散風寒,發(fā)汗力強 外感風寒表證 風寒濕痹、咳喘、水腫兼表證辛涼解表藥 辛涼 疏散風熱,發(fā)汗力弱,長于透熱解表 外感風熱表 風熱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淚配伍方法:

  使用注意:

  1、解表藥雖能透過發(fā)汗解除表證,但汗出過多能耗散陽氣,損傷津液,發(fā)汗以微汗為度,中病即止,不可過汗。

  2、對于多汗及熱病后津液虧耗者忌用。

  3、對于久患瘡癰、淋病及失血患者慎用。

  4、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揮發(fā)過多而降低療效。

  各論

  1、中藥性味歸經(jīng)、功效主治(略)

  2、配伍應用

  麻黃配桂枝:風寒表實無汗

  麻黃配杏仁:治喘咳氣逆功著,證屬風寒束肺者尤佳。

  麻黃配石膏:肺熱咳喘。

  桂枝配白芍:治風寒表虛有汗。

  生葛根配黃芩、黃連:既清熱燥濕解毒,又透熱升陽止瀉,主治濕熱瀉痢初起。

  柴胡配黃芩:解半表半里之邪熱效強,治少陽寒熱往來效著。

  3、相似藥物的比較

  1、麻黃、桂枝:均性溫而能發(fā)散風寒,治風寒表證及風寒濕痹證。

  不同1:麻黃發(fā)汗力強,惟以風寒表實無汗為用;桂枝發(fā)汗力弱,又能助陽,風寒表實無汗及表虛有汗咸宜。

  不同2:麻黃善宣肺平喘,治肺氣不宣之喘咳;還能利水退腫,治水腫兼表。桂枝又善溫通血脈、溫陽化氣、溫中散寒,治經(jīng)寒血滯之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胸痹冷痛,陽虛水腫,痰飲眩悸及虛寒腹痛等。

  2、荊芥、防風:均能發(fā)汗解表而治風寒感冒。

  不同1:荊芥微溫平和,生用長于散風,為發(fā)表散風通用藥,又治風熱感冒無汗或汗少者;防風微溫而甘緩不峻,為治風通用之品,發(fā)汗力雖較弱而長于勝濕,凡外感表證無論寒熱或夾濕與否均可投用。

  不同2:荊芥生用又能透疹療瘡止癢,治麻疹不透、瘡瘍初起兼表及風疹瘙癢;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3、桑葉、菊花:均善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肝陽眩暈、肝經(jīng)風熱或肝火之目赤腫痛及肝陰不足之視物昏花。

  不同1:桑葉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較菊花強;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菊花性微寒,作用偏肝,平肝明目力較桑葉為勝,兼治肝風頭痛。

  不同2:桑葉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還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吐衄咯血。菊花又善清熱解毒,治癰腫瘡毒。

  4、柴胡、升麻:均為解表升陽之品,麻能升清陽而舉陷,多與黃芪、人參等相伍,治氣虛下陷、臟器脫垂諸證。

  不同1:雖均能解表,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膽經(jīng),主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熱,主治少陽寒熱往來及感冒高熱;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與脾胃經(jīng),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風熱頭痛而少用;

  不同2:升麻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

  不同3: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氣滯、月經(jīng)不調(diào)、胸脅疼痛;升麻又善清熱解毒,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丹毒、溫毒發(fā)斑及熱毒瘡腫。[醫(yī) 學教育網(wǎng) 搜集整理]

  5、香薷、麻黃:均能發(fā)汗解表、利水退腫,治表證無汗、水腫及小便不利。

  香薷微溫,兼和中化濕而祛暑,習稱"夏月麻黃",善治暑天感寒飲冷、陽氣被遏之頭痛、形寒、發(fā)熱無汗及腹痛吐瀉;

  麻黃性溫,發(fā)汗力強,善治風寒表實無汗。此外,麻黃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氣壅遏之咳喘等。

  6、紫蘇、生姜:均能發(fā)汗解表而治風寒感冒。其中,紫蘇性溫,發(fā)汗力強,又兼理氣,風寒感冒無汗或兼脾胃氣滯者多用;生姜性溫,發(fā)汗力弱,風寒感冒輕癥多用;

  紫蘇又能理氣寬中、安胎、解魚蟹毒,治脾胃氣滯、胸悶不舒、氣滯胎動及食魚蟹中毒之腹痛吐瀉。生姜又能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及半夏、南星之毒,治胃寒嘔吐,風寒咳嗽,食魚蟹、生半夏、生南星引發(fā)的中毒。

  第二章清熱藥

  學習目標

  1.掌握清熱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 掌握:石膏、知母、天花粉、梔子、夏枯草、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大青葉、板藍根、牛黃、魚腥草、射干、白頭翁、敗醬草、青蒿、地骨皮。

  3. 熟悉:蘆根、淡竹葉、決明子、苦參、紫草、水牛角、青黛。蚤休、穿心蓮、白鮮皮、半邊蓮、土茯苓、山豆根、馬齒覓、紅藤、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熊膽、白薇、胡黃連。

  4. 了解:紫花地丁、鴉膽子、垂盆草、秦皮、馬勃、銀柴胡。

  5.掌握石膏與知母,黃芩、黃連與黃柏,牡丹皮與赤芍,金銀花與連翹各組藥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點。

  6.熟悉蘆根與天花粉的相同和不同點。

  7.掌握知母配黃柏,知母配川貝母,桅子配茵陳,黃連配吳茉英,黃連配木香,黃柏配蒼術,白薇配玉竹各組藥物的配伍意義。

  8.了解知母、梔子、黃芩、黃連、生地黃、金銀花、大青葉、牛黃、魚腥草、青蒿各藥的主要藥理作用。

  概論

  凡藥性寒涼,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

  本類藥藥性大多寒涼,少數(shù)平而偏涼,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性能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退虛熱,兼能燥濕、利濕、滋陰、發(fā)表等。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表邪已解、內(nèi)無積滯的里熱證,如外感熱病高熱、陰傷內(nèi)熱、濕熱瀉痢、溫毒發(fā)斑、癰腫瘡毒、陰虛潮熱等。

  按其性能及臨床應用之別,習慣將本章藥物分為五類。

  清熱藥的分類及其特點

  分 類 性 味 功 效 主 治

  清熱瀉火藥 甘寒或苦寒 清泄實熱郁火 外感熱病氣分高熱證,以及肺熱、胃火、肝火、心火等臟腑火熱證等。

  清熱燥濕藥 苦寒 清熱燥濕兼以清熱瀉火 外感或內(nèi)傷之濕熱火毒諸證,如濕溫、暑濕、濕熱中阻、濕熱瀉痢、黃疸、帶下、淋痛、瘡疹,以及諸臟腑火熱證。

  清熱涼血藥 苦甘寒或咸寒 清熱涼血,兼以滋潤、活血 外感熱病熱入營血之高熱神昏譫語,以及火熱內(nèi)生之血熱妄行諸證清熱解毒藥 苦寒或辛寒甘寒 清解熱毒 主治外感或內(nèi)生實熱火毒諸證,如癰瘡腫毒、丹毒、痄腮、咽喉腫痛、肺癰、腸癰、熱毒瀉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等清虛熱藥 苦咸甘寒

  多入肝腎經(jīng) 退虛熱、除疳熱,

  兼涼血 陰傷發(fā)熱、久病傷陰之骨蒸潮熱,以及小兒疳熱

  1、里熱兼有表證者,當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2、氣分熱兼血分熱者,宜氣血兩清;

  3、里熱兼陰傷津虧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輔以養(yǎng)陰生津藥;

  4、里熱積滯者,宜適當配合瀉下藥;

  5、里熱兼脾胃虛弱者,宜適當輔以健胃藥。

  1、 本類藥藥性寒涼,易傷脾胃,凡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 熱病易傷津液,清熱燥濕藥易化燥傷陰津,故陰虛津傷者亦當慎用;

  3、 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證,尤須明辨,不可妄投;

  4、 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過,損傷正氣。

  比較藥物的異同點:

  1、石膏、知母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石膏降火力強,并兼解肌,重在清解

  知母味苦甘質(zhì)潤兼歸腎經(jīng),重在清滋,又能滋陰潤燥通腸,治燥熱咳嗽、陰虛勞嗽、骨蒸潮熱、內(nèi)熱消渴及陰虛腸燥便秘等。

  2、蘆根、天花粉:同歸肺胃經(jīng),均善清熱生津止渴,治熱病津傷煩渴。

  相 異的是:蘆根甘寒質(zhì)輕,作用較緩,善清肺胃之熱而兼透散,治外感熱病初期兼表證、中期高熱煩渴、后期熱退陰傷煩渴成宜;又能清胃止嘔、清肺利尿,且兼祛痰 排膿,治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等。天花粉苦微甘,性微寒,生津之力較強,又兼能清肺潤燥,治肺熱燥咳、痰熱咳嗽帶血;還能消腫排膿,治 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瘡腫未膿可消,已膿可潰,膿多促排,膿盡不用。此外,將其制成結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用于抗早孕及中期妊娠引產(chǎn)有效。

  3、黃芩、黃連、黃柏:均味苦而功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相須為用治濕熱、火毒諸證。如濕熱瀉痢、濕熱黃疸、濕熱瘡疹、熱毒癰腫、目赤腫痛、血熱吐衄及其它臟腑火熱證。

  相 異的是:黃芩入肺與大腸,兼入胃與膽等經(jīng),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腸,善清肺與大腸之火,且止血力強,又善治溫病熱入氣營血分證、肺熱咳喘、濕溫、暑濕、濕熱中 阻、濕熱淋痛及痔漏便血;還能安胎,治胎熱胎動不安;此外,與柴胡相伍能治少陽寒熱往來。黃連大苦大寒,藥力最強,主入心胃,兼入肝與大腸等經(jīng),作用偏于 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jié)駸?,又善治溫病熱人營血之神昏譫語、內(nèi)熱心煩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瘡、肝火犯胃嘔吐吞酸、濕熱痞滿,以及胃火熾盛消谷善 饑。黃柏藥力弱于黃連,主入腎兼入膀胱,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腎)火,退虛熱,除下焦?jié)駸幔种侮幪摶鹜?、骨蒸潮熱,以及下焦?jié)駸嶂蜷]、淋濁、帶下、 陰癢、足膝腫痛及腳氣等。

  3、牡丹皮、赤芍藥:同源于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歸肝經(jīng),均善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治熱入營血之斑疹吐衄、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zhengjia腫毒及跌打瘀腫等證。

  然牡丹皮兼辛味,并入腎經(jīng),又善透陰分伏熱而退虛熱,治熱病后期之陰虛發(fā)熱、久病陰傷之無汗骨蒸;赤芍藥苦泄而專入肝經(jīng),又善清泄肝火與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脅痛及肝火目赤腫痛。

  4、金銀花、連翹:均歸心肺,功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主治癰腫疔瘡、風熱表證及溫病發(fā)熱。對瘡腫,無論初起兼表或熱毒熾盛均可;對外感熱病,無論邪在衛(wèi)、氣,還是營、血均宜。

  然金銀花甘寒香散,清透解毒力強,瘡腫熱毒重者尤宜,又治腸癰、肺癰及熱毒血痢。連翹苦泄微寒,長于散血結氣聚而消癰散結,素有"瘡家圣藥"之譽,瘡癰有腫核者尤宜,又治瘰疬痰核;還兼利尿,治熱淋澀痛。

  常用配伍及意義

  石膏配知母:既治熱病氣分高熱證,又治肺胃火熱傷津證。

  知母配黃柏:治陰虛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貝母:善治陰虛勞嗽、肺燥咳嗽。

  梔子配茵陳:清熱利濕退黃力強,治濕熱黃疸效佳。

  黃連配木香:治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黃連配吳茱萸:治肝火犯胃、濕熱中阻之嘔吐泛酸。

  黃柏配蒼術:特別是下焦?jié)駸嶙C有效。

  白薇配玉竹:治陰虛外感。

  第三章瀉下藥

  學習目標

  1.掌握瀉下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掌握大黃、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熟悉蘆薈、郁李仁、京大戟、紅大戟、牽牛子、芫花。

  3.掌握下列大黃與芒硝,京大戟與紅大戟各組藥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點。熟悉火麻仁與郁李仁的相同和不同點。

  4.掌握大黃配巴豆、干姜的配伍意義。

  概述

  1.定義:凡能引起腹瀉或滑利大腸,促進排便的藥物稱為瀉下藥。

  2.功效:排出積滯、清熱瀉火、逐水退腫

  3.分類及適應證:

 ?、俟ハ滤帲河休^強的瀉下作用,多苦寒,即可通便又能瀉火。

  多用于實熱積滯、燥屎堅結,便秘者,還可用于實熱證。

  如:大黃、芒硝

 ?、跐櫹滤帲汉椭軡櫮c通便有緩瀉作用。

  多用于老年津枯、產(chǎn)后血虧、病后津液未復及失血病人腸燥便秘。[醫(yī)學教 育網(wǎng) 搜集整 理]

  如:火麻仁、郁李仁、蜂蜜。

 ?、劬轮鹚帲鹤饔妹土?,能引起劇烈腹瀉或兼能利尿的藥物,稱為峻下逐水藥。孕婦忌用。

  多用于水腫、膨脹、痰飲積聚、喘滿證。

  如:甘遂、芫花、大戟、牽牛子、巴豆。

  4.注意事項:

 ?、儆屑孀C時,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同解;或攻補兼施。

 ?、诒绢愃幾饔镁?,易傷正氣。久病體弱,婦女胎前產(chǎn)后及月經(jīng)期慎用。

 ?、壑胁〖粗梗豢蛇^劑。

  相似藥物比較:

  1、大黃、芒硝:均味苦性寒,一則均善攻下通便瀉熱,治實熱積滯大便燥結常相須為用;二則均清熱瀉火,治目赤腫痛、口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瘡癰腫毒、腸癰及痔瘡等。

  相 異的是:大黃大苦大寒,瀉熱攻積力強,又善治濕熱積滯瀉痢初起見里急后重者;芒硝則兼咸味,長于潤軟堅硬燥屎,尤宜燥屎堅結難下或熱結旁流者。此外,大黃 兼解毒,善清血分之熱而止血,治血熱妄行之吐、衄、咯、便血及水火燙傷;清利濕熱,治濕熱黃疸、淋證澀痛;活血逐瘀,治瘀血磐閉、產(chǎn)后瘀阻腹痛及趺引損 傷。芒硝外用可回乳。

  2、火麻仁、郁李仁:均為植物種仁而善潤腸通便,凡年老、體虛、久病及產(chǎn)婦因津血不足所致腸燥便秘即可選用。相異的是:火麻仁甘平油潤,又兼補虛。郁李仁則苦降散潤,又兼行氣、利水消腫,以腸燥兼氣滯者用之為宜,還治水腫、腳氣,兼便秘者尤佳。

  3、京大戟、紅大戟:均性寒有毒,既善瀉水逐飲,治身面浮腫、大腹水腫、胸脅積液;又善消腫散結,治癰腫未潰及瘰疬痰核等。然京大戟源于大戟科,毒大而瀉下逐水力強;紅大戟則源于茜草科,毒小而散結消腫力佳。此外,醋制均可減其毒。

  常用配伍:

  大黃配巴豆、干姜:故善治寒積便秘。

  第四章祛風濕藥

  學習目標1.掌握祛風濕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其性能特點。

  2.掌握:獨活、威靈仙、防己、秦艽、徐長卿、木瓜、桑寄生、五加皮、蘄蛇。

  熟悉:稀簽草、絡石藤、桑枝、海風藤、川烏、雷公藤、香加皮、千年健。

  了解:臭梧桐、青風藤、絲瓜絡、伸筋草、鹿銜草、烏梢蛇。

  3.掌握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羌活與獨活,漢防己與木防己,五加皮與香加皮,

  熟悉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海風藤與青風藤4.掌握下列各組藥物的配伍意義:獨活配桑寄生概述含義 凡以祛除風濕、解除痹痛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祛風濕藥。

  性能功效 本類藥多辛散苦燥,具有祛除肌表、經(jīng)絡風濕作用,有的還分別兼有散寒或清熱、舒筋、通絡、止痛、解表,以及補肝腎、強筋骨作用。

  適應范圍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麻木不仁、腰膝酸痛、下肢痿弱,或熱痹關節(jié)紅腫,兼治痹證兼肝腎不足、外感表證夾濕、頭風頭痛等。

  配伍方法 病邪在表,或疼痛偏于上部者,配祛風解表藥;病邪入絡,血凝氣滯者,配活血通絡藥;寒濕偏盛者,配溫經(jīng)藥;郁久化熱者,配清熱藥;病久氣血不足者,配益氣養(yǎng)血藥;肝腎虧損,腰痛腳弱者,配補養(yǎng)肝腎藥。

  使用注意 痹證多屬慢性疾患,需較長時間治療,為服用方便,本類藥可制成酒劑或丸散劑常服;本類藥中的部分藥物辛溫香燥,易耗傷陰血,故陰虧血虛者應慎用。

  配伍應用獨活配桑寄生:既祛風寒濕,又能強腰膝,治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者可投。

  相似藥物比較獨活、羌活,同源于傘形科,而辛散苦燥溫通,均善祛風散寒、勝濕止痛、發(fā)表,主治風寒濕痹、風寒表證、表證夾濕及頭風頭痛等證。但獨活藥力較緩,主 散在里之伏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jié)止痛,主治腰以下風寒濕痹及少陰伏風頭痛;羌活則作用強烈,主散肌表游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jié)止痛,主治上半身風寒濕痹、太陽經(jīng) (后腦)頭痛及項背痛。

  木防己、廣防己、漢防己,均苦辛性寒而能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治風濕熱痹、水腫、腹水、腳氣浮腫及小便不利。然木防己與廣防己以祛風止痛為長,多用治風濕熱痹關節(jié)腫痛;漢防己以利水消腫為長,多用治水腫、腹水、腳氣浮腫及小便不利等。

  香加皮、五加皮,性溫歸肝腎經(jīng),既均能祛風濕、強筋骨,治風濕痹痛、關節(jié)拘攣、筋骨痿弱、小兒行遲;又均能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相異的是:香加皮源于蘿蘑科而有毒,長于利水消腫;五加皮源于五加科而無毒,長于補肝腎強筋骨。

  海風藤、青風藤:均能祛風濕,通經(jīng)絡,治風濕痹痛等癥,不同點在于海風藤性溫,兼活血,青風藤性平,兼利小便。

  第五章芳香化濕藥

  學習目標

  1. 掌握芳香化濕藥的含義、性能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 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蒼術、厚樸、藿香、砂仁。

  熟悉:白豆蔻、佩蘭。

  了解:草豆蔻。

  3. 掌握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

  藿香與佩蘭

  4. 掌握類藥的性能特點,主治病證,以及主治病證的異同。

  砂仁與白豆蔻,

  5. 掌握蒼術配厚樸、陳皮的意義。

  概述

  凡氣味芳香,具有化濕運脾作用的藥物,稱為芳香化濕藥。

  本類藥多辛香溫燥,主入脾胃經(jīng),功能化濕醒脾或燥濕運脾,兼解暑發(fā)表。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脾為濕困,運化失職而致的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瀉、食少倦怠、舌苔白膩,或濕熱困脾之口甘多涎,以及濕溫等。兼治陰寒閉暑等。

  寒濕困脾者,配溫里藥;

  濕熱阻中者,配清熱燥濕藥;

  濕阻氣滯較甚者,配行氣藥;

  脾虛生濕者,配補氣健脾藥。

  本類藥多辛香溫燥,易耗氣傷陰,故陰虛血燥氣虛者慎用;

  又因其氣芳香,大多含揮發(fā)油,故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療效。

  配伍應用

  蒼術配厚樸、陳皮:蒼術性溫,功能燥濕健脾;厚樸性溫,功能燥濕、行氣、消積;陳皮性溫,功能燥濕化痰、行氣調(diào)中。三藥相合,既善燥濕行氣,又能消積健脾,凡寒濕中阻或夾食積者即可投用。若為濕熱者,當再配苦寒之品。

  相似藥物比較

  藿香、佩蘭:均芳香入脾胃經(jīng),善化濕解暑,治濕阻中焦、濕溫及暑濕等證常相須為用,其中,藿香微溫,化濕力較強,且兼發(fā)表,又善治夏月感寒飲冷之陰寒閉暑證。還能止嘔:治寒濕等所致的惡心嘔吐。佩蘭性平偏涼,藥力平和,又為治脾經(jīng)濕熱之口甜或口苦多涎之要藥。

  砂仁、白豆蔻:同源于姜科植物的果實,均芳香辛溫,功善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治濕阻中焦、脾胃氣滯及胃寒嘔吐等。但砂仁惟入中焦脾胃而力稍強,兼止瀉、安胎,善治濕滯或虛寒泄瀉,以及妊娠氣滯惡阻與胎動不安;白豆蔻則既入中焦脾胃,又入上焦肺,力較緩,兼治濕溫初起。

執(zhí)業(yè)藥師題庫

  • 距2025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還有?
執(zhí)業(yè)藥師公眾號
關注考試動態(tài)
發(fā)布考情動態(tài)
考試復習指導
免費1V1咨詢考試條件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 輔導課程
2024中醫(yī)醫(yī)師入學摸底測試解析

張鈺琪老師 2024-02-27 19:25--21:00

回看
2024醫(yī)考報名后如何安排復習時間

張鈺琪老師 2024-01-30 19:25--21:00

回看
2025年備考方案,供你選!
精品題庫
  • 密題庫
  • 題庫小程序
  • 醫(yī)考愛打卡
 執(zhí)業(yè)藥師密題庫
上千道典型習題
仿真密卷 3
仿真歷年考點題
專業(yè)題目解析
原價:¥50-199
復購¥40-159.2
查看詳情
 執(zhí)業(yè)藥師正保醫(yī)學題庫
正保醫(yī)學題庫

· 每日一練 鞏固提升

· 仿真試卷 實戰(zhàn)演練

· 組隊刷題 互相激勵

查看 更多免費題庫
 執(zhí)業(yè)藥師醫(yī)考愛打卡
醫(yī)考愛打卡

· 每天一個知識點

· 配套精選練習題

· 隨時記錄打卡心情

查看 更多免費題庫
學習社區(qū)
  • 備考交流
  • 微信
  • 視頻號
拒絕盲目備考,加學習群共同進步!
尋找學習搭子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