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在一次剖腹產后,在以后分娩出現(xiàn)什么情況會導致自然產不成功呢?
上一次剖腹產剖腹傷口較薄或者切口愈合不良,如子宮切口厚薄不勻、切口瘡痕處過薄,有子宮切口硬裂或破裂,或者第一次手術切口為子宮縱切口、⊥形切口或子宮切口有嚴重裂傷,進行修補手術等情況。
臨床經驗發(fā)現(xiàn),有些縫得較薄的子宮肌肉層,在二度生產,進行剖腹產時,可以看見子宮被胎兒撐大,縫合的傷口處已經薄如塑料袋一般很容易發(fā)生子宮破裂,而縫得較厚的剖腹傷口,發(fā)生子宮破裂的機會則較低。
子宮破裂有哪些危險?子宮破裂就是子宮的組織裂開,裂開的程度不一,完全子宮裂開是子宮與腹腔相通,或是還隔著子宮或子宮韌帶的不完全裂開。胎兒可能會從子宮破裂處伸出手腳,或是完全進入腹腔。子宮裂開的嚴重程度不一,可能在生產過程或是產后出血,嚴重者可能會導致大量出血、休克、死亡。胎兒在胎心音會有不規(guī)則的變化,即使補充點滴、給予氧氣、產婦采左側臥都無法改善胎兒的胎心音。
如果你第一次剖腹產的指征依然存在,如骨盆狹窄、頭盆不稱、胎位不正、軟產道畸形或狹窄、以及內外科合并癥,如心臟病、曾經有產程遲滯等孕婦。
第二次懷孕時有嚴重的產科并發(fā)癥,如重度先兆子癇,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不適于陰道分娩。
第二次懷孕在陰道分娩試產過程中如果產程進展不順利,或出現(xiàn)胎兒缺氧、有子宮切口可疑(或已經)硬裂的情況,需緊急進行剖腹產手術。
第二次懷孕時胎寶寶存在問題,如胎兒宮內缺氧、多胎妊娠、宮內感染、胎兒過大等。
《新英格蘭期刊》曾經刊載一篇論文,以華盛頓州婦女為統(tǒng)計對象,收集十年間,超過二萬名第一胎剖腹產,第二胎單胞胎的產婦,她們在第二胎生產時分別選擇,繼續(xù)剖腹產、自然產痛生產、使用催生藥、不催生等四種方法生產。經過陰道生產的子宮破裂確實比較高,尤其是催生可能會導致子宮破裂的危險增加,使用催生藥的產婦則最為明顯。
一份發(fā)表在《美國婦產科期刊》的報告則指出,剖腹產后自然產的子宮破裂比率達到1.6%,絕大部分發(fā)生在產程中曾經使用引產的產婦。研究結論建議,自然產的產婦本身要是橫切的手術切口,而且要選擇能提供足夠應變設備的醫(yī)院進行生產。
其它的建議還包括,最好在第一次剖腹產前有過成功的自然產經驗,生產過程施行無痛分娩,裝置胎兒監(jiān)視器,不要引產,以及很好的事前咨詢和同意書簽署。
縱切口的這種剖宮產,孕婦子宮破裂幾率很多,特別到孕中期、孕晚期、分娩期。
如果剖腹產后三年內就懷孕,這對于媽媽來說是非常危險的,懷孕過程中子宮發(fā)生破裂的幾率非常高。這是因為剖宮產術后子宮和腹壁各層傷口的完全愈合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只有在傷口完全愈合,具有和正常組織相同的功能后,才可以再次孕育胎兒,這樣可以保證在孕育胎兒的過程中子宮不破裂。這個時間大約需要三年。
母愛的偉大,孕育了生命的奇跡。
據(jù)英國媒體26日報道,我們都知道母愛的偉大,但是你能想象到嗎,這種力量竟然強大到了能夠戰(zhàn)勝死神。澳大利亞的一位母親凱特日前參加了電視訪談節(jié)目《今日今夜》,講述了她用自己的溫暖懷抱將已經“死亡”的兒子救活的故事。
今年3月,凱特懷孕27周后早產了,她在悉尼的一家醫(yī)院中生下了一對龍鳳胎。其中的女嬰艾米麗幸運地存活,而體重只有907克的男嬰詹米出生后沒有呼吸,醫(yī)生對其進行了20分鐘的搶救后,宣告其死亡。
詹米的“遺體”被交給他的父母大衛(wèi)·奧格和凱特。凱特傷心欲絕地抱著自己的兒子,不愿相信他已經死了。她溫柔地撫摸著詹米,不停地對他說話。這樣持續(xù)了2個小時后,奇跡發(fā)生了,詹米開始顯現(xiàn)生命體征。凱特又給詹米喂了一些母乳,小家伙竟然開始正常地呼吸了。
創(chuàng)造了奇跡的凱特日前在《今日今夜》節(jié)目中講述了自己用“母嬰肌膚相親法”,也就是澳大利亞人所稱的“袋鼠育兒法”救活自己早產的兒子的故事。凱特回憶道:“接生以后,醫(yī)生問我們是否為兒子起好了名字,我就說孩子叫詹米。接著,醫(yī)生就抱來了已經包裹起來的詹米對我說‘對不起,我們沒能救活詹米。’”
凱特說自己從來沒有像當時那樣難受過,她打開了包著詹米的毯子。“他毫無生氣,小小的胳膊和腿簡直都要從身上掉下來似的。”
凱特回憶:“我脫掉了病服,把他抱在懷里,并且讓他的頭枕在我的手臂上。他一動也不動,但是我和大衛(wèi)一直對他說話,我們告訴他他的名字叫詹米,他還有個姐姐叫艾米麗。我們還告訴他這輩子我們還有很多事情想和他一起做。在這期間,詹米偶爾會吸口氣,但是醫(yī)生說那只是反射作用。”“5分鐘后,我感覺他好像受驚了一樣動了動,然后竟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吸氣了。”“我當時在想,天哪,這是怎么回事?”不一會,詹米居然奇跡般地睜開了眼睛,還轉了轉頭。凱特和大衛(wèi)趕緊讓助產士告訴醫(yī)生,強調孩子開始有存活的希望了,誰知醫(yī)生卻說孩子不可能還活著,他們看到的只是反射反應。
凱特對大衛(wèi)說:“如果孩子能活呢?那我們豈不是世上最幸運的父母。”然后她在手指上沾了一點母乳喂給詹米,小家伙喝下去了,然后就開始正常地呼吸了。直到此時,醫(yī)生才來看視,他聽了聽孩子的心跳,連連搖頭:“難以置信!難以置信!”
大衛(wèi)在訪談中說:“我有凱特這樣堅強、聰明的妻子真是太幸運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一個母親的本能。如果她沒有那樣做,孩子很可能已經不在了。”為凱特接生的醫(yī)生則拒絕了電視臺的采訪。
所謂的“袋鼠育兒法”,是發(fā)展中國家的母親們發(fā)現(xiàn)并發(fā)展起來的,做法是,將未發(fā)育完全、體重特別輕的早產兒放在暖箱中喂養(yǎng),但是每天至少把嬰兒放在母親的胸前幾個小時,讓他們母嬰相親。這個方法比任何傳統(tǒng)的暖箱都更適合那些尚未發(fā)育完全的嬰兒,能有效幫助早產嬰兒成活和健康成長。不過,“袋鼠育兒法”要求母親富有經驗,體力支出也很大。在一開始,醫(yī)院一般都會讓護士陪同母親幾小時,教給她們怎樣抱和怎樣喂養(yǎng)這些特別脆弱的嬰兒。然而,凱特卻完全是“無師自通”,這只能說明母愛的本能實在是太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