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保醫(yī)學題庫】全新升級!學習做題新體驗!
書 店 直 播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執(zhí)業(yè)藥師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med66_yaoshi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藥/藥學理論 > 中藥學相關理論 > 中藥藥理學 > 正文

中藥的性能

2009-03-09 11:33 醫(yī)學教育網
|
資料下載 打卡學習 2024年課程

  一切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都意味著陰陽邪正的相互消長,表現(xiàn)為機體(臟腑、經絡)功能失常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病理狀態(tài)-癥狀和體征。

  藥物治療疾病的基本作用是祛除病邪,消除陰陽偏盛偏衰的病理狀態(tài),以恢復人體健康。

  藥物種類甚多,每一藥物都有一定適應范圍,如黃芪補氣,大黃通便,那么補氣,通便分別是黃芪,大黃的治療作用,這些治療作用是由于藥物各自的若干特性和作用而產生的,前人也稱之為藥物的偏性。以藥物的偏性糾正疾病表現(xiàn)的陰陽偏盛偏衰,這些特性(偏性)即中藥的性能,也就是中藥的藥物作用。

  “性”即藥性,“能”即效能,每種中藥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屬性有寒證、熱證;病勢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臟腑、經絡之不同;病有虛證、實證,故中藥有性味、歸經、升降浮沉、補瀉……等特性-性能。

  1.性味

  性:指藥物的性質即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屬性,前人稱為四氣。(古代以四時的寒、熱、溫、涼氣候變化-氣序,應用于藥性的說明,故性氣通用,沿用至今)。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四氣中溫與熱,寒與涼是具有共性的,溫次于熱,熱即大溫;涼次于寒、涼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異。而溫熱與寒涼是兩類不同的屬性,這是從藥物對機體的作用中概括出來的;治療熱證的藥物是寒涼的,治療寒證的藥物是溫熱的,此外,還有一種“平性”藥,即藥性較平和,偏熱,偏寒不明顯,未越出寒、熱、溫、涼四性范圍,雖有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一般仍稱四氣,而不稱五氣。

  金元時王好古以陰陽學說來比擬解釋藥性云:“本草之味有五,氣有四……夫氣者天也,溫熱天之陽,寒涼天之陰,陽則升,陰則降。”其意義是說溫熱性藥物能升人陽氣-增強人體的機能活動;寒涼性藥物能降低人之陽氣-減弱人的機能活動。

  因此,一般把具有溫里散寒、助陽益火、活血通絡、行氣疏肝、芳香開竅等興奮人體機能活動功能的藥物定為溫、熱性。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表、平肝潛陽等降低人體病理性機能亢進的藥物寒、涼藥。

  通過長期臨床實踐,將寒、熱、溫、涼的作用加以歸納,給后人提出了“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治療用藥原則。

  此外,尚有某些藥物既有溫熱,又有寒涼藥性功能的存在,將在各論中述及。

  味:指藥物中有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的滋味。

  古時有“神農乃數(shù)民嘗百草之滋味,當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說明了人類在尋找食物過程中,必須要嘗試各類葉、草、根、莖、果,也必然遇到一些具有特殊作用的天然產物,例如有瀉、鎮(zhèn)靜、致吐、止血等作用的物質,并品嘗到各種物質的不同滋味,當人們發(fā)生疾病時,根據經驗利用這些物質來醫(yī)治疾病,經無數(shù)次反復實踐,某些天然產物就成了醫(yī)治疾病的藥物,并總結出藥物的滋味和功效之間的關系。所以說五味是由味覺所得,或由治療味覺所得,或由治療效果而確定的。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實際上除上述五種外尚有淡澀二味,習慣上淡附于甘,酸澀功似,并不另立,仍稱五味。

  五味也是藥物作用的標志,不同的藥味,就有不同的藥物作用。綜合歷代用藥經驗,歸納其作用如下;

  辛:有發(fā)散、行氣血、滋補潤養(yǎng)的作用。

  發(fā)散:麻黃、薄荷。

  行氣血:陳皮、木香、川芎。

  滋補潤養(yǎng):菟絲子、蛇床子。

  甘:有補益、和中緩急的作用。

  滋補氣血:黨參、熟地。

  緩解腹中攣急疼痛:飴糖、甘草。

  酸(澀):有收斂、固澀(止瀉、止血)作用。

  收斂-自汗、盜汗:龍骨、牡蠣。

  固澀-久瀉、脫肛:赤石脂、禹余糧、罌粟殼。

  尿頻、失禁:桑螵蛸、覆盆子。

  滑精、帶下:芡實、蓮子、金櫻子。

  苦:有瀉火、燥濕、通泄下降作用。

  降泄(降氣)杏仁-泄降肺氣,止咳平喘。

  清泄(瀉火泄熱)山梔-清心瀉火。

  燥濕:黃連清濕熱;厚樸溫化寒濕。

  咸:有軟堅散結、瀉下、潛降之作用。

  軟堅散結:海藻、昆布、瓦楞子。

  瀉下:芒硝。

  潛降:羚羊角、石決明。

  上述五味,作用各異,然其中某些藥物,又有它一定程度的通性,《內經·至真要大論》:“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通泄為陰”,“咸味通泄為陰,淡味滲滲為陽”按藥物之味,將它們歸入陰陽兩類以統(tǒng)轄之。即辛甘淡味藥物屬陽,酸苦咸味藥物屬陰。

  每種藥物都具有氣和味,氣、味各有其作用。故必須二者綜合而觀之,同性藥物有五味之別,同味的藥物亦各有四氣之異。

  如同一辛味藥,有辛寒(浮萍)、辛涼(薄荷)、辛溫(半夏)、辛熱(附子)、辛平(佩蘭)等。

  性味組合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近,如紫蘇、荊芥、蔥白均為辛溫,它們都有發(fā)汗解表的作用,可用于外感風寒表證。

  性味不同之藥物,功效就有區(qū)別,性同味異,或味同性異的藥物,在功效上有相同之處亦有不同之點。如寒性藥物,若味不同,則其作用有差異;梔子苦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淡竹葉甘寒,清熱利尿;浮萍辛寒,疏散風熱、利尿退腫。共同之處是寒性均有清熱作用。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若甘味藥物其性不同,則作用亦不相同:杜仲甘溫以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石斛甘微寒,以養(yǎng)陰潛熱生津;甘草甘平,以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共同之處是味甘,故均有補益之功效。

  尚有某些藥物,則是一氣而兼有兩種以上味者,如桂枝辛甘溫;當歸甘辛溫;生地黃甘苦寒等。這種情況說明了藥物之性味是復雜的,也體現(xiàn)了藥物作用的多面性。五味相兼亦應根據某一藥物功能大小而分清其主次,如桂枝長于調和營衛(wèi)、發(fā)散風寒,作為解表藥,故首列辛味。尚有補益強壯作用,常合補益之品同用,此為甘味之功。溫經通絡、溫陽化氣則辛甘溫之共同作用,故桂枝性味定為辛甘溫。當歸為常用補血和血之品,首列甘溫,并有活血調經之力,此辛味應之,故當歸性味定為甘辛溫。藥物功效有主次,其性味的排列也有一定的順序。

  臨床辯證用藥時,對五味要有選擇。如辛能散氣,故氣虛時不宜用;甘能助濕,故中滿者不宜用;苦能燥濕,故津液不足者宜慎用;酸能斂澀,故余邪未盡者慎用之;咸多滋潤,故脾胃虛寒者忌用之。

  [附]中藥性味功能口訣:中藥品種多,性能各不同,寒涼能清熱,溫熱祛寒用,辛味能行散,甘緩能補中,苦味能泄降,酸澀收斂功,咸味能軟堅,淡滲利水通,甘寒能養(yǎng)陰,芳香必止痛,麻舌常有毒,香竄開竅能,氣味相結合,配伍貴變通。

  2.升降浮沉

  人體發(fā)生疾病,病變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別;病勢有上逆、下陷之異,治療上就要求藥物應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向,使之有助于調整紊亂的臟腑氣機,使之平順,或因勢利導祛邪外出。病邪在上在表者宜用升浮之藥物;病邪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之品,旨在藥達病所。病熱逆上宜降,病熱陷下宜升,這是運用中藥必須掌握的一般規(guī)律。然而,遇到痰涎壅實,胸悶窒嘔吐者,利用升浮之瓜蒂以涌吐痰涎;若瀉痢初起而系積滯所致者,則用消積導滯、沉降攻下之大黃通泄之,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由此可見,升、降、浮、沉是指藥物作用于人體的幾種趨向而言。升和降、浮與沉,都是相對的。升是升提的意思;降是降逆的意思;浮是上行發(fā)散的意思;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升、浮藥物的特點是向上向外,具有升陽、舉陷、發(fā)表、散寒、祛風、開竅等藥理作用;而沉降藥物的特點則是向下向里,具有潛陽、降逆、平喘、收斂、瀉下、滲利等作用。

  藥物的升降浮沉主要取決于藥物的氣味和質地的輕重。一般來說,味辛甘、氣溫熱的藥物,多主升?。晃端峥嘞?,氣寒涼的藥,多主沉降。《本草綱目》云:“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大凡質輕的藥物,如花葉之類多主升浮,質重的藥物,如種子、礦石、貝殼之類多主沉降。但也有例外,如巴豆辛熱,不升反沉,故有瀉下逐水作用;旋復花是花,不升浮,反而沉降,主降逆平喘,故有“諸花均升,復花獨降”之說,牛蒡子是種子類,反主升浮,能疏風諸熱。此外,藥物的升降浮沉還可因加工、炮制或配伍而發(fā)生改變。酒制則升、鹽炒則下行、姜汁炒則能發(fā)散、醋炒則能收斂。所以在臨床應用時要靈活掌握,才能運用得當,發(fā)揮藥物的治療作用。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3.歸經

  歸經是古人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認識到某種藥物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疾病具有特殊的治療效果,總結出來的一種用藥規(guī)律。如肺經有病時,常有咳、喘、痰癥狀,杏仁能止咳平喘,說明杏仁歸入肺經;肝有病時,脅痛或不適為其主要表現(xiàn)用青皮能治脅痛,說明青皮歸入肝經等。由于藥物歸經不同,同屬一性味藥物,其作用亦不相同,或作用部位有別,如黃芩、黃連,黃柏同屬苦寒清熱藥,但黃芩入肺經而長于清肺熱;黃連入心、胃經而能瀉心火、清胃熱;柏入腎經而重于瀉相火。又如肉桂和干姜同為溫里藥。但因干姜入肺、脾、胃經,故肺、脾、胃有寒多擇用干姜;而肉桂因入肝、腎經,故肝、腎有寒多選用肉桂而不用干姜。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了解歸經學說有著深刻的實踐意義;一是可作為選方用藥的依據。一般來說,每經每臟的病證都有其主方,方中的主藥,使藥都歸于本經。如太陽經表證,常用人本經之麻黃、桂枝作為解表之主藥;肝腎陰虛者多用以熟地黃、山茱萸為主藥所組成的方劑六味地黃湯來治療。這些古方組成規(guī)律,促進了歸經學說的發(fā)展。二是可作為隨證用藥之依據。如頭痛部位有所不同,所代表不同的經脈之病證,前頭痛(陽明經)者加白芷;偏頭痛(少陽經)者加柴胡;枕部疼痛者(太陽經),加用蔓荊子等。三是以歸經為線索,探求某些藥物的潛在功能。如清熱解毒藥蒲公英入胃經。故應用于上消化道潰瘍病的治療,取得良效;山豆根入肺經,故試用于肺癌的治療等。均是按藥物之歸經所探求到的某些藥物的新途徑。四是籍歸經以執(zhí)簡御繁。如白術補中益氣,健脾燥濕,療脾胃氣虛,腹瀉嘔吐,口渴自汗等多種病證,這些病證均與脾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有關。因而通過白術歸脾經而得到全面理解和掌握。

  必須著重強調,歸經學說在運用時一是要與藥物性味、升降浮沉相結合,二是要與各臟腑間的用藥互相兼顧。是因為同歸一經之藥物,其性味、升降浮沉不同,故不能執(zhí)一而廢它。如肺病咳嗽有寒熱虛實之別,入肺藥雖有麻黃、干姜、黃芩、百合、桑白皮、葶藶子等,臨床上運用麻黃、干姜溫肺之寒以療咳;黃芩、桑白皮清肺泄熱以止咳;百合滋補肺虛而止咳;葶藶子以泄肺實而止咳。諸職此類,諸經亦然。

  此外,尚有“引經藥”的理論,所謂引經藥是指具有特別作用的歸經藥物,它除了對本經病證具有治療作用外,還能把不歸本經的藥物引歸到本經而發(fā)揮其治療作用,以提高藥物療效。(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載體學說)。

題庫小程序

距2024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還有

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執(zhí)業(yè)藥師免費資料領取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立即領取
考試輔導

直播課
【免費直播】2021執(zhí)業(yè)藥師牛年第一課-中藥綜專場!
【免費直播】3.10,2021執(zhí)業(yè)藥師牛年第一課-中藥綜專場!

直播時間:3月10日 19:30-21:00

主講老師:劉 楝老師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