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型肝炎 |
乙型肝炎 |
丙型肝炎 |
丁型肝炎 |
戊型肝炎 |
病原學 |
嗜肝RNA |
嗜肝DNA |
RNA黃病毒屬 |
缺陷病毒,負鏈RNA病毒 |
杯狀病毒,正鏈RNA病毒。HEV為無包膜球形顆粒 |
傳染源 |
急性期患者和亞臨床感染者 |
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攜帶者 |
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攜帶者 |
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攜帶者 |
急性期患者和亞臨床感染者 |
傳播途徑 |
糞-口 |
血、接觸、母嬰 |
血、接觸、母嬰 |
血、接觸、母嬰 |
糞-口 |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 |
人群普遍易感 |
人群普遍易感 |
人群普遍易感 |
人群普遍易感 |
流行特征 |
世界各地均有發(fā)生。在高發(fā)地區(qū)常呈周期性流行 |
見于世界各地,全球約20億人感染過HBV |
丙型肝炎以輸血與使用血制品者、靜脈藥癮者、血液透析者、腎移植者、同性戀者等為多見,易轉(zhuǎn)為慢性 |
我國屬HDV低地方性流行區(qū)。 |
流行主要發(fā)生于亞洲、非洲和中美洲的一些不發(fā)達國家。戊型肝炎發(fā)病與飲水習慣及糞便管理有關(guān)。多發(fā)生于雨季或洪水泛濫之后。 |
病原學 |
抗-H IgM較早出現(xiàn)
抗-N IgG后期或者恢復期出現(xiàn) |
HBsAg最早出現(xiàn)的血清學標志之一,是HBV感染的基本標志
HBsAb為保護性抗體(唯一的)
抗-HBc(最早出現(xiàn)的抗體)
HBcAg陽性存在病毒顆粒,具有傳染性。不易檢出。
HBeAg陽性--HBV在體內(nèi)復制,傳染性大。
抗-HBe陽性--HBV在體內(nèi)復制減少或終止,傳染性減弱或消失,病情開始恢復。 |
抗-HCV為非保護性抗體,陽性為病毒感染標志
HCV RNA是HCV感染和有傳染性的直接證據(jù)。 |
丁型肝炎病毒(HDV)需與HBV共生
HDAg和HDV RNA均是HDV感染的直接標志
抗HDV-IgM:是HDV早期感染標志。
抗HDV-IgG:是HDV既往感染的標志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 |
血液中可供檢測的標記物有抗-HEV、抗-HEV IgM和HEV RNA,在肝細胞中可檢出HEAg. |
發(fā)病機制 |
免疫應(yīng)答損傷 |
免疫應(yīng)答損傷 |
免疫應(yīng)答損傷 |
免疫應(yīng)答損傷+直接損害 |
免疫應(yīng)答損傷+直接損害 |
臨床表現(xiàn)(潛伏期) |
甲型肝炎為2~6周(平均4周) |
乙型肝炎為4~24周(平均3個月) |
丙型肝炎為2~26周(平均7.4周) |
丁型肝炎為4~20周 |
戊型肝炎為2~9周(平均6周) |
肝炎分型 |
急性肝炎 |
慢性肝炎 |
重型肝炎 |
淤膽型肝炎 |
肝炎肝硬化 |
病理變化 |
肝臟腫大,表面光滑。鏡下可見:肝細胞變性和壞死,以氣球樣變最常見。 |
小葉內(nèi)除不同程度肝細胞變性和壞死外,匯管區(qū)及匯管區(qū)周圍炎癥常較明顯,常伴不同程度的纖維化。 |
肝性腦病
為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死因。
在我國以HBV或HBV合并HDV感染引起的多見。 |
有輕度急性肝炎的組織學改變,伴以明顯的肝內(nèi)淤膽現(xiàn)象:毛細膽管及小膽管內(nèi)有膽栓形成 |
纖維間隔,假小葉形成 |
|
消化道癥狀明顯傳染性強
急性肝炎小結(jié): 發(fā)熱、 納差、 厭油、 ALT升高 |
病史超過半年
常見的癥狀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脹、尿黃
體征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等。根據(jù)肝功能損害程度,臨**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甲、戊型肝炎不形成慢性和病毒攜帶狀態(tài) |
急性重型肝炎核心考點:
1.黃疸,出血,肝性腦病
重型三標準:
2.肝性腦?。ǔ霈F(xiàn)在14天內(nèi)--早)(最重要表現(xiàn))
3.凝血酶原活動度低于40%
4.膽紅素每日上升≥17.1μmol/L(1mg/dl)以上,膽紅素總量≥171μmol/L(10mg/dl)以上 |
1.黃疸長:持續(xù)3周以上
2.黃疸三分離
3.大便顏色淺,皮膚瘙癢 |
|
治療 |
急性病毒性肝炎多為自限性,一般不需抗病毒治療。急性丙型肝炎可考慮應(yīng)用抗病毒治療。 |
目前常用的抗HBV藥物有兩大類:干擾素(IFN)和核苷類似物(NA) |
采取支持、對癥治療為基礎(chǔ)的綜合治療
一般支持療法:包括臥床休息、飲食調(diào)節(jié)等;
病因治療;促進肝細胞再生;抗內(nèi)毒素血癥;
防治并發(fā)癥;
人工肝支持系統(tǒng)和肝細胞移植;
肝移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