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痛經的中醫(yī)病因病機和中醫(yī)治療—師承/確有專長考試高頻考點”,相信很多中醫(yī)師承確有專長人員都想知道,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了如下:
痛經的病因病機
痛經病位在子宮、沖任,以“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為主要病機。實者可由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濕熱瘀阻導致子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虛者主要由于氣血虛弱、腎氣虧損致子宮失于濡養(yǎng),“不榮則痛”。之所以伴隨月經周期而發(fā),又與經期及經期前后特殊生理狀態(tài)有關。未行經期問,由于沖任氣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沖任、子宮氣血瘀滯或不足,故平時不發(fā)生疼痛。經期前后,血海由滿盈而瀉溢,氣血由盛實而驟虛,子宮、沖任氣血變化較平時急劇,易受致病因素干擾,加之體質因素的影響,導致子宮、沖任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濡養(yǎng),不通或不榮而痛。經凈后子宮、沖任氣血漸復則疼痛自止。但若病因未除,素體狀況未獲改善,則下次月經來潮,疼痛又復發(fā)。
痛經的辨證論治
1.氣滯血瘀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行而不暢,血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暫減;乳房脹痛,胸悶不舒;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弦。
治法:理氣行滯,化瘀止痛。
方藥:膈下逐瘀湯。
2.寒凝血瘀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月經或見推后,量少,經色黯而有瘀塊;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脈沉緊。
治法: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方藥:少腹逐瘀湯或溫經散寒湯。
3.濕熱瘀阻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脹痛不適,有灼熱感,或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疼痛,經前加劇;經血量多或經期長,色黯紅,質稠或夾較多黏液;平素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熱起伏,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弦數(shù)。
治法: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方藥:清熱調血湯加車前子、薏苡仁、敗醬草或銀甲丸。
4.氣血虛弱證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后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陰部空墜不適;月經量少,色淡,質清稀;面色無華,頭暈心悸,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yǎng)血,調經止痛。
方藥:圣愈湯或黃芪建中湯或養(yǎng)血和血湯。
5.腎氣虧損證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后1~2天內小腹綿綿作痛,伴腰骶酸痛;經色黯淡,量少,質稀薄;頭暈耳鳴,面色晦黯,健忘失眠;舌質淡紅,苔薄,脈沉細。
治法:補腎益精,養(yǎng)血止痛。
方藥:益腎調經湯或調肝湯。
6.陽虛內寒證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熱則舒,經量少,經色黯淡,腰腿酸軟,小便清長。舌淡胖,苔白潤,脈沉。
治法:溫經扶陽,暖宮止痛。
方藥:溫經湯(《金匱要略》)加附子、艾葉、小茴香。
【推薦閱讀】
全國2020年傳統(tǒng)醫(y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考核延期開展通知匯總
全國2020年傳統(tǒng)醫(y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考核報名時間/考試時間各地區(qū)匯總
2020年傳統(tǒng)醫(y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考核合格標準
2020年傳統(tǒng)醫(y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考核《中醫(yī)內科》常見疾病的理法方藥匯總
2020年傳統(tǒng)醫(y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考核科目和分值占比
以上內容“痛經的中醫(yī)病因病機和中醫(yī)治療—師承/確有專長考試高頻考點”由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更多中醫(yī)師承確有專長考試新聞政策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傳統(tǒng)醫(yī)學師承確有專長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