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了提高各位考生的復習效率,搜集整理了“中醫(yī)確有專長人員醫(yī)師資格考核:噎膈的辨證論治”的知識點,詳情如下:
(一)辨證要點
臨床應首辨虛實,次辨標本主次。
因憂思惱怒,飲食所傷,寒溫失宜,而致氣滯血瘀,痰濁內阻者為實;因熱邪傷津,多郁多思,年老腎虛,而致津枯血燥、氣虛陽微者屬虛。新病多實,或實多虛少;久病多虛,或虛中夾實。吞咽困難,梗塞不順,胸膈脹痛者多實;食道干澀,飲食難下,或食入即吐者多虛。
標實當辨氣結、痰阻、血瘀三者之不同。若氣結為主者,多為梗塞不舒,胸膈痞脹,噯氣則舒;血瘀為主者,常見胸膈疼痛或刺痛,痛處固定不移;痰阻者,則見泛吐痰涎,胸膈滿悶。本虛多責之于陰津枯槁為主,癥見形體消瘦,皮膚干枯,舌紅干裂少津。發(fā)展至后期可見氣虛陽微之證,見面色眺白,形寒氣短,面浮足腫。
(二)治療原則
理氣開郁、化痰消瘀、滋陰養(yǎng)血潤燥為噎膈總的治療原則。初期重在治標,治當開郁啟膈,和胃降逆,宜理氣、消瘀、化痰、,降火為主;后期重在治本,宜滋陰潤燥或補氣溫陽為法。然噎膈為病,乃積漸而成,即使病處初期,陰津未必不損,故治療亦當顧護津液,辛散香燥之藥不可多用。后期津液枯槁,陰血虧損,法當滋陰補血,但滋膩之品亦不可過用,當時時顧護胃氣。
(三)證治分類
1.痰氣交阻證
證候主癥:吞咽梗阻,胸膈痞滿,甚則疼痛,情志舒暢時稍可減輕,情志抑郁時則加重,噯氣呃逆,嘔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艱澀,舌質紅,苔薄膩,脈弦滑。
證機概要:肝氣郁結,痰氣交阻,胃氣上逆。
治法:開郁化痰,潤燥降氣。
代表方:啟膈散加減。
常用藥:郁金、砂仁殼、丹參、沙參、川貝母、茯苓、杵頭糠、荷葉蒂。
加減:噯氣嘔吐明顯者,酌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增降逆和胃之力;泛吐痰涎甚多者,加半夏、陳皮,以加強化痰之功,或含化玉樞丹;大便不通,加生大黃、萊菔子,便通即止,防止傷陰;若心煩口干,氣郁化火者,加山豆根、梔子、金果欖以增清熱解毒之功效。
2.瘀血內結證
證候主癥:飲食難下,或雖下而復吐出,甚或嘔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著不移,肌膚枯燥,形體消瘦,舌質紫暗,脈細澀。
證機概要:蓄瘀留著,阻滯食道,通降失司,肌膚失養(yǎng)。
治法:滋陰養(yǎng)血,破血行瘀。
代表方:通幽湯加減。
常用藥:生地、熟地、當歸、桃仁、紅花、升麻、甘草。
加減:瘀阻顯著者,酌加三棱、莪術、炙穿山甲、急性子同煎服,增強其破結消癥之力;嘔吐較甚,痰涎較多者,加海蛤粉、法半夏、瓜蔞等以化痰止嘔;嘔吐物如赤豆汁者,另服云南白藥化瘀止血;如服藥即吐,難于下咽,可含化玉樞丹以開膈降逆,隨后再服湯藥。
3.津虧熱結證
證候主癥: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復出,甚則水飲難進-,心煩口干,胃脘灼熱,大便干結如羊矢,形體消瘦,皮膚干枯,小便短赤,舌質光紅,干裂少津,脈細數(shù)。
證機概要:氣郁化火,陰津枯竭,虛火上逆,胃失潤降。
治法:滋陰養(yǎng)血,潤燥生津。
代表方:沙參麥冬湯加減。
常用藥:沙參、麥冬、天花粉、玉竹、竹茹、蘆根、甘草。
加減:胃火偏盛者,加山梔、黃連清胃中之火;腸腑失潤,大便干結,堅如羊矢者,宜加火麻仁、全瓜蔞潤腸通便;煩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熱者,改用竹葉石膏湯加大黃瀉熱存陰;若食道干澀,口干咽燥,可用五汁安中飲以生津養(yǎng)胃
64.氣虛陽微證
證候主癥:水飲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腫,面色(白光)白,形寒氣短,精神疲憊,腹脹,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證機概要:脾腎陽虛,中陽衰微,溫煦失職,氣不化津。
治法:溫補脾腎。
代表方:補氣運脾湯加減。
〖醫(yī)學教育網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2021年中醫(yī)醫(y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yī)師資格考核【噎膈的病因病機】
“嘔吐的辨證論治”2021年中醫(yī)醫(y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yī)師資格考核
2021年中醫(yī)專長醫(yī)師證考點“嘔吐的病因病機、診斷”
上文內容“中醫(yī)確有專長人員醫(yī)師資格考核:噎膈的辨證論治”由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搜集整理,想了解更多醫(yī)學考試信息、復習資料、備考干貨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實踐技能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