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直播公告
![](http://hongpingguo3.cn/upload/html/2021/01/my120032.png)
網校老師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http://hongpingguo3.cn/upload/html/2021/01/my120032.png)
網校老師 2月8日 09:00-21:00
詳情中醫(y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關聯(lián)的,是整個機體活動的一部分。它們以經絡為通道,在各臟腑組織之間,相互傳遞著各種信息,在氣血津液環(huán)周全身的情況下,形成一個非常協(xié)調的統(tǒng)一整體。
脾與胃通過經絡相互絡屬而構成表里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滋養(yǎng)全身,故脾胃共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喜燥而惡濕,胃喜濕而惡燥,兩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飲食物的轉化過程。如果脾氣不升,則胃氣就會失降,會出現納差、惡心、腹脹、便秘等癥;如果飲食不節(jié),使胃失和降,則會影響脾的升清,使運化失司,出現腹脹、腹瀉等癥。
同樣,胃與小腸、大腸的關系也相當密切,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的密切配合。小腸接受經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后,進一步消化、泌別清濁,清者即精微物質,上輸于脾,經脾轉輸于全身,以起營養(yǎng)作用,水分則吸收后成為滲入膀胱的尿液。濁者,為食物的糟粕,下達于大腸,經大腸的傳導與糟化,再由肛門排出體外。所以,傳化水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受納、消化、傳導和排泄,虛實更替,宜通而不宜滯,即飲食物在胃腸內必須更替運化,而不能久留。
當胃內有實熱,消灼津液,則可導致大腸傳導不利,大便秘結不通;而大腸燥結,便閉不通,就會影響胃的和降,出現惡心、嘔吐、食少等癥。
網校老師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網校老師 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