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皮膚起了紅疹,當心這種皮膚病,為幫助大家來了解,醫(y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相關內容分享如下,供大家參考。
什么是蕁麻疹呢?
突然間,身體皮膚的不同部位出現了瘙癢嚴重的紅斑,大小與形狀各不相同,紅斑鼓起與周圍的皮膚界限清楚。雖然乍一看很嚴重,但這些紅斑大多會在2-3小時左右,最長一天內自己慢慢消退,皮膚恢復正常。
寶寶蕁麻疹的皮膚表現
像紅色的地圖一樣,浮現在正常皮膚表面的就是蕁麻疹。腹部、手腕、腳等等,身體任何部位的皮膚表面都可以出現,也可有僅僅出現在局部的皮膚,可以自行消退。
身體某一部位的皮疹
注意:臭蟲、跳蚤、螨蟲等可導致丘疹性蕁麻疹,常位于下肢皮膚,多要數周內才能緩慢消退,需要進行鑒別。
特別注意:螫刺昆蟲如,蜜蜂、黃蜂、馬蜂及火蟻等螫傷引發(fā)的蕁麻疹病變。
全身皮膚起疹的時候
從肚子到腳,到腋下,全身都出現了蕁麻疹。
特別注意:食物過敏的原因?
軀干、四肢等全身的皮膚出現皮疹的時候,食物過敏的可能性很大。
寶寶發(fā)生蕁麻疹的原因有哪些?
蕁麻疹是由于皮膚的肥大細胞受到刺激而釋放出組胺等化學物質,從而引起血管擴張(發(fā)紅)、血漿成分滲出(鼓漲)、瘙癢等癥狀。
原因有很多,一般認為在食用了某種特定的食品后數分鐘到數小時內出現的蕁麻疹。
而不明原因的情況最多,在小寶寶和幼兒,細菌和病毒感染引發(fā)的一過性蕁麻疹較常發(fā)生。
蕁麻疹如何進行分類?
根據病程的慢性程度進行分類:
急性蕁麻疹 — 如果蕁麻疹病程不足6周,即為急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 — 如果蕁麻疹反復發(fā)作,每周大多數時間患者反復出現癥狀和體征,持續(xù)6周或以上,即為慢性蕁麻疹。
根據病因是否明確進行分類:
原因明確的有 — 過敏性蕁麻疹、機械摩擦性蕁麻疹、寒冷性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及壓力、溫熱、出汗等引起的蕁麻疹。
原因不明確的 — 多與感染癥等引發(fā)的蕁麻疹有關。
寶寶一洗澡就會出現蕁麻疹,這是為什么,如何應對?
洗澡前后的溫度差也會引起蕁麻疹
洗澡、運動等身體變暖,體溫升高的時候,或者從溫度低的地方進入到溫度較高地方的時候,由于溫度差的存在,成為引發(fā)蕁麻疹的原因,這被稱為“溫熱性蕁麻疹”。由于皮膚溫度突然升高,被稱為組胺的一種引起瘙癢的物質被釋放出來而引起蕁麻疹,所以會感到很癢。
出現溫熱性蕁麻疹時,可以用冷毛巾(不要加冰,常溫即可)等進行皮膚冷卻即可減緩癥狀。有時因為瘙癢而撓抓破皮膚后,引起繼發(fā)性細菌感染甚至化膿,要注意觀察。如果蕁麻疹遲遲不退、瘙癢嚴重、患兒哭鬧、皮膚破損時,請及時帶寶寶去兒童皮膚科就診。
蕁麻疹都會有皮膚瘙癢嗎?不癢也是蕁麻疹嗎?
不癢的蕁麻疹
蕁麻疹的一個特征是皮膚很癢,這多發(fā)于過敏性蕁麻疹的情況。其中也有不怎么癢的情況。如非過敏性原因,皮膚壓迫或摩擦導致的蕁麻疹,或是被陽光照射而引起的蕁麻疹等等,這些情況下幾乎沒有瘙癢的感覺,有的即使有也很輕。
蕁麻疹反復發(fā)生的原因與對策
蕁麻疹反復發(fā)生的原因
寶寶反復發(fā)生蕁麻疹的時候,一定要弄清原因是什么。
首先追溯到發(fā)疹時及發(fā)疹前的1-2天,記錄下這個過程中吃了什么,皮膚接觸過什么,體溫如何,食欲怎樣,大小便是否正常,全身情況等等。有時接觸到皮膚的東西,也可能成為引發(fā)蕁麻疹的原因。此外,進行母乳喂養(yǎng)的寶寶,媽媽的飲食及身體情況、父母是否有過敏史等也需要進行考慮。
如果寶寶反復出現蕁麻疹,筆記中注意查詢是否存在共同因素,并在就診時告訴醫(yī)生。
斷奶前后加輔食時或進行食物喂養(yǎng)時,如反復出現蕁麻疹的狀況,建議去兒童皮膚科就診。由于雞蛋、谷物和牛奶等食物引起的蕁麻疹比較多。
當寶寶每次吃某種食物的時候都要發(fā)生蕁麻疹時,媽媽們一定要引起注意。
蕁麻疹發(fā)生時的應對方法
蕁麻疹皮溫增高,先止癢。
先止癢吧。蕁麻疹的皮膚溫度較高,所以要用涼毛巾敷在局部的皮疹上。在蕁麻疹消退之前,減少寶寶的不適感。
蕁麻疹消退后,寶寶是可以洗澡的。因為身體的溫度一升高,皮膚就會發(fā)癢,所以水溫不要太高,快速沖洗就好。皮膚受到刺激也會引起瘙癢,所以清洗和擦干的時候,注意不要用力搓揉。
需要去醫(yī)院就診嗎?
特別提醒:去醫(yī)院就診
臉上出現蕁麻疹的時候要注意!
蕁麻疹根據發(fā)病部位的不同,有可能會變成重癥。特別是口唇和鼻腔內等發(fā)生時,粘膜腫脹、聲音嘶啞或聲音與平時不同的時候。呼吸道也會出現蕁麻疹,有引起呼吸困難的危險。此外,伴隨惡心、嘔吐、便便異常、寶寶哭鬧等情況也要特別注意,盡快就醫(yī)。
即使蕁麻疹在短時間內消失,也要檢查全身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放心。不管程度如何,寶寶出現蕁麻疹的時候一定要去兒科或兒童皮膚科就診。當有可疑的食品或藥物的時候,就診時,一定要告訴醫(yī)生。
“寶寶皮膚起了紅疹,當心這種皮膚病”的內容,由醫(y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更多疾病防治方法及相關科普知識,敬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