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3月8日 19:00-22:00
詳情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包括維生素A、D、E和K,它們與水溶性維生素不同,在小腸內(nèi)的吸收過程更類似于脂肪。這些維生素通常在食物中以微粒的形式存在,進入小腸后會與膽汁酸結合形成混合的膠狀顆粒(即乳化作用),這有助于增加脂溶性物質在水環(huán)境中的溶解度,從而提高它們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的能力。
具體來說,當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其中含有的脂肪會被胰腺分泌的酶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同時,肝臟會釋放膽汁酸到小腸中幫助乳化這些脂質成分,包括脂溶性維生素。一旦形成了混合微粒,它們就能夠更容易地穿過小腸黏膜表面的一層稱為“刷狀緣”的結構。
接著,這些微粒會被小腸上皮細胞(主要是腸絨毛)吸收,并在細胞內(nèi)重新組裝成一種叫做乳糜顆粒的結構。乳糜顆粒隨后通過胞吐作用釋放到淋巴系統(tǒng)中,最終進入血液循環(huán),被運輸至全身各個組織器官進行代謝或儲存。
值得注意的是,脂溶性維生素A、D、E和K需要與特定蛋白質結合才能有效利用。例如,維生素A在血液中的主要載體是視黃醇結合蛋白;而維生素D則主要由前白蛋白攜帶。這些轉運蛋白有助于保護脂溶性維生素不受氧化損傷,并確保它們能夠安全有效地輸送到目標細胞。
因此,在小腸中,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是一個涉及乳化、跨膜運輸和胞內(nèi)處理等多步驟的過程,其效率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飲食中的脂肪含量以及膽汁酸分泌情況等。
特色1:22大系統(tǒng),862個核心考點,無需看書,音頻講解,入耳即學!
特色2:大數(shù)據(jù)聚焦得分點 音頻+文稿 隨心摘錄重點筆記!
特色3:配套習題,高質量練習,直擊應試核心考點!
特色4:音頻配套文字,隨聽隨看兩不誤!
利用每天空閑時間,例如上下班途中,堅持每天磨磨耳朵,累計下來會有驚喜收獲!解鎖所有核心考點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