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約115屬2000余種,產(chǎn)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qū),以熱帶為最多。我國產(chǎn)35屬206種,主要分布于西南、華南各省區(qū),含有毒植物較多,主要屬有海芋屬(AlocasiaG.Don)、天南星屬(ArisaemaMart.)等,其中紅根南星、象頭花和滴水珠等植物為我國所特有。國外報道本科約10屬38種有毒,主要屬是花葉萬年青屬(DieffenbachiaSchott)、海芋屬和天南星屬等。我國對本科有毒植物早有記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本草綱目》將天南星(即一把傘南星)、海芋、磨芋列為大毒。其最常見的毒性作用是對皮膚和粘膜的刺激,作用迅猛,接觸和誤食后引起接觸部位的紅腫疼痛,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其他癥狀,如舌體腫大致使言語不清,喉頭腫脹帶來吞咽和呼吸困難,胃腸粘膜刺激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中毒可因窒息而死亡。但自然中毒引起死亡者不多見。這些植物雖有一定毒性,但經(jīng)過曬干、煮沸、水漂或其他方法處理去毒后仍可應(yīng)用,如芋、磨芋等,其塊莖含有大量淀粉,可供食用;天南星、半夏、假海芋等供藥用,具有抗驚、祛痰、止吐、鎮(zhèn)咳、殺蟲等作用。本科有毒植物含多種有毒成分,各類成分與毒性作用的關(guān)系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已分出的成分有以下幾類:刺激性物質(zhì):一些有毒植物的汁液含有3,4—二羥基苯甲醛等刺激性化學物質(zhì),同時由于植物細胞含有大量的草酸鈣針晶體,對皮膚和粘膜有機械損傷作用,二者的結(jié)合加強了刺激強度。毒皂甙(sapotoxins):為常見成分,可造成腎功能損傷。氰甙:在許多植物中含有,如海韭菜甙(triglochinin)等。生物堿:有秋水仙堿(colchicine)、麻黃堿(ephedrine)等,已在部分植物中發(fā)現(xiàn)。蛋白酶:存在于花葉萬年青屬植物中。但上述化學成分對其毒性都不能作出滿意解釋,主要有毒成分及其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早期認為刺激作用主要是所含草酸鈣針晶體所致,后提出生物堿、毒皂甙可能為主要有毒成分,近年來認為可能是有毒的蛋白酶起主要作用,但都與某些實驗結(jié)果相矛盾,未得到最后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