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型實質上是不同的紅細胞表面抗原。紅細胞質膜上的糖鞘脂是AB0血型系統(tǒng)的血型抗原,血型免疫活性特異性的分子基礎是糖鏈的糖基組成。1960年,瓦特金斯(A.Watkins)確定了ABO抗原是糖類,并測定了其結構。A、B、O三種血型抗原的糖鏈結構基本相同,只是糖鏈末端的糖基有所不同。A型血的糖鏈末端為N-乙酰半乳糖;B型血為半乳糖;AB型兩種糖基都有,O型血則缺少這兩種糖基。
在ABO抗原的生物合成中三個等位基因ABO及H控制著A、B抗原的形成。ABO抗原的前體是H抗原;A基因編碼一種叫N-乙酰半乳糖轉移酶的蛋白質(A酶),能把H抗原轉化成A抗原;B基因編碼一種叫半乳糖轉移酶的蛋白質(B酶),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能把H抗原轉化成B抗原;O基因不能編碼有活性的酶,而只有H抗原。比密結果影響也不同:第一是尿液中的非離子化合物增多時,可使懸浮法和折射儀法測得的比密結果偏高,而試帶法只與離子濃度有關,不受其影響;第二是尿液中蛋白增多時,三種方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以試帶法最為明顯,折射儀法次之;第三是試帶法易受PH的影響,當尿液的PH>7時應在測定結果的基礎是增加0.005作為由于尿液PH損失的補償。以警惕結果分析不同的干擾因素對上述三種方法的測量的結果影響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