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口腔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的內容,供大家參考,詳細內容如下:
腺淋巴瘤的病理變化
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又稱為Warthin瘤、淋巴乳頭狀囊腺瘤。Warthin瘤占唾液腺上皮性腫瘤的5%~10%.50-~70歲為發(fā)病高峰,平均年齡為62歲。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于腮腺和腮腺的淋巴結,多數(shù)位于腮腺下極,偶見于下頜下腺及小唾液腺。
肉眼觀察,腫瘤呈圓形或卵圓形,平均直徑2~4cm,質地柔軟,可有囊性感。包膜完整,界限清楚。剖面常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含透明的黏液樣、乳白色或褐色液體,囊腔內可有乳頭狀突起。少數(shù)為實性,呈灰褐色或暗紅色。囊內可有黏液樣物溢出。光鏡觀察,腫瘤由上皮和淋巴樣組織構成。腫瘤上皮細胞形成大小和形態(tài)不一的腺管或囊腔樣結構,有乳頭突入囊腔。囊腔內襯上皮由雙層細胞構成,腔面?zhèn)燃毎麨榘|內含有嗜伊紅顆粒的大嗜酸性粒細胞,為柱狀上皮細胞,核濃縮,排列規(guī)則呈柵欄狀,腺腔面常見頂漿分泌,偶見纖毛;基底側細胞較小,呈扁平狀或立方狀,胞質較少,嗜伊紅。腫瘤上皮細胞之間偶見鱗狀上皮細胞灶、杯狀細胞和皮脂腺細胞。腫瘤間質為不同程度的反應性淋巴樣組織,其中可見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常見淋巴濾泡形成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嗜酸性腺瘤的病理變
嗜酸性腺瘤(oxyphilic adenoma)是由胞質內含大量特征鮮明的嗜伊紅顆粒的上皮細胞(大嗜酸性粒細胞)構成的唾液腺良性腫瘤,又稱大嗜酸性粒細胞腺瘤、大嗜酸性粒細胞瘤。50~80歲常見,平均年齡為58歲。無性別分布差異。主要發(fā)生于腮腺,其次為下頜下腺。也見于唇、腭、咽和頰黏膜等小唾液腺。臨床上表現(xiàn)為生長緩慢的無痛性腫塊。
肉眼觀察,腫瘤為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有時呈結節(jié)狀,一般直徑為3~5cm,包膜完整,界限清楚。剖面實性,淡黃色或褐色,分葉狀,偶見小囊腔。光鏡觀察,腫瘤細胞主要為大嗜酸性粒細胞,細胞較大,呈圓形、多邊形或立方形,細胞膜清晰,胞質豐富,內含大量的嗜伊紅顆粒。胞核居中,橢圓形,空泡狀,有一個或多個核仁,偶見雙核,稱為“明細胞”(Light cell)。還有一些細胞其胞質呈鮮明的嗜伊紅染色,胞核濃縮,小而深染,稱為“暗細胞”(dark cell)。腫瘤細胞磷鎢酸蘇木精(PTAH)染色陽性。腫瘤細胞排列成實性、片狀或小梁狀結構,偶見微囊、腺泡狀或導管樣結構。腫瘤間質為稀疏的纖維結締組織,富含血管,近包膜處常見不等量淋巴細胞,但不形成濾泡。當腫瘤以透明細胞為主時,稱透明細胞大嗜酸性粒細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