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蚊枝葉(《生草藥性備要》),白背葉(《嶺南采藥錄》),姜荊葉(《湖南藥物志》),埔姜葉(《廣東中藥》),姜子葉(《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黃荊的葉片。夏初未開花時采集凈葉,堆疊踏實,使其發(fā)汗,倒出曬至半干,再堆疊踏實,待綠色變黑潤,再曬至足干。
【生境分布】主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干燥葉片皺縮,灰黑色或綠褐色,背面色較暗淡,被短毛;為掌狀復葉,小葉5枚,間或3枚,長卵圓形至披針形,先端長尖,基部楔形;葉柄方形被毛。葉脆易碎,有香氣。
【化學成份】含紫花牡荊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四羥基-甲氧基黃酮α-D-葡萄糖甙、5-羥基-3,6,7,3‘,4’-五甲氧基黃酮、對羥基苯甲酸、5-羥基異苯二酸、3,4-二羥基苯甲酸等。還含牡荊定堿及維生素C等。
【藥理作用】對大鼠甲醛性關節(jié)炎有抗炎作用。
【性味】
甘苦,平。
①《草木便方》:寒。
②《嶺南采藥錄》:甘苦,平。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③《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苦,寒。
【功能主治】
解表清熱,利濕解毒。治感冒,中暑,吐瀉,痢疾,瘧疾,黃疸,風濕,跌打腫痛,瘡癰疥癬。
①《救生苦?!罚褐尉鸥[出血,搗汁,酒和,服二合。
②《本草求原》:洗癬疥惡毒。
③《嶺南采藥錄》:治小兒五疳。煎湯浴身,散熱,消瘡腫痛。和米炒淬水飲之,止吐瀉。
④《廣州植物志》:治久痢,霍亂轉(zhuǎn)筋,腳氣腫滿。
⑤《貴州民間方藥集》:治痢疾,血淋;利水,治浮腫,黃疽。
⑥《南寧市藥物志》:搗爛酒炒外敷,治跌打,風濕。
⑦《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解表發(fā)汗,消暑止渴。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者0.5~2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