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1月06日 19:00-21:00
詳情11月07日 19:00-22:00
詳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概述: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又名特發(fā)性壞疽,是一種較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血管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患肢局部的皮膚顏色和溫度改變、間歇性跛行,靜止性疼痛,嚴重者可并發(fā)潰瘍、壞疽,以青壯年男性最易罹患?,F代醫(yī)學對脈管炎的發(fā)病機理至今尚無統一認識,一般認為,多與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及自身免疫反應等密切有關。而吸姻是目前國內外公認的誘發(fā)因素。此外,寒冷、潮濕、感染、創(chuàng)傷等都可以成為潛在的誘因。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在中醫(yī)學中屬于“脫疽”范疇,又稱之為“脫癰”、“十指冷落”。早在《靈樞·癰疽》篇中就對脫疽證有較為詳細的記述,涉及到病因病機、癥狀、治療原則和預后等各方面。至晉隋唐時期,在《劉涓子鬼遺方》、《千金要方》等書中,更深化了對脫疽的認識,并提出“毒在肉則割,毒在骨則截”的具體手術治療方案。宋明以后,中醫(yī)診治脫疽進一步系統化,許多醫(yī)家對脫疽的病因證治等作出了更為具體的闡述,同時還出現不少有關脫疽的專篇、專書。在治療上,除內服中藥、手術切除外,還有針灸、熏洗、外敷等。如果說清代以前關于脫疽的記述還多類屬糖尿病性壞疽,那么,自清以后所述脫疽的病因癥狀,已開始接近脈管炎的證候。如《馬培之外科醫(yī)案》說:“嚴寒涉水,氣血冰凝,積久寒化為熱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始則足趾木冷,繼現紅紫之色,足跗熱腫,足趾仍冷,皮肉筋骨俱死,節(jié)縫漸次裂開,污水滲流,筋斷肉離而脫。”
現代自50年代中期報道了中醫(yī)藥治愈血栓性脈管炎之后,引起了醫(yī)學界的極大關注,經過反復多次的臨床總結和驗證,四妙勇安湯、陽和湯、顧步湯、通脈活血湯一類的方藥治療脈管炎的療效,逐漸取得外科臨床醫(yī)家的承認。70年代以來,多次召開全國性協卜會議,商討關于脈管炎的診斷、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定標準的規(guī)范匕問題,使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臨床觀察與研究大大推進了一步,文獻報道日漸增多,據不完全統計,近40年來,發(fā)表在國內醫(yī)學期刊上的備類診治脈管炎的中醫(yī)藥文獻約140余篇,觀察病例在300例以上(不包括個案)。在診斷方面,一些與現代醫(yī)學有關的抒方法、新指標已在臨床上得到應用和驗證。治療上,總結出了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溫經散寒等治則,特別是活血化瘀已成為公認的有前途的治療原則。在辨證與辨病結合的基礎上,采用中西醫(yī)結紆、內外治結含、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結舍的治療方法,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使患肢截肢率明顯下降,復發(fā)率減少。目前,一般報道的臨床有效率在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