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體的抗細菌性免疫是指機體抵御細菌感染的能力。病原菌侵入人體后,首先遇到的是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抵抗。一般經(jīng)7~10天后,機體產(chǎn)生特異性免疫,然后兩者互相配合,共同殺滅病菌。
?。ㄒ唬┓翘禺愋悦庖?
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天然免疫)是機體在發(fā)育過程中形成的,經(jīng)遺傳而獲得。其作用并非針對某一種病原體,故稱非特異性免疫。特點:①經(jīng)遺傳獲得,生來就有;②正常人均有;③無特異性。非特異性免疫機制是由屏障結(jié)構、吞噬細胞、正常體液和組織的免疫成分等組成。
?。?)屏障結(jié)構:
皮膚與黏膜的屏障作用,其一健康完整的皮膚黏膜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有阻擋和排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其二皮膚和黏膜可分泌多種殺菌物質(zhì)可殺傷病原體;其三寄居在皮膚黏膜的正常菌群有拮抗作用,構成微生物屏障。
血-腦脊液屏障:是由軟腦膜、脈絡膜、腦毛細血管和星狀膠質(zhì)細胞等組成。主要通過腦毛細血管內(nèi)皮細胞層的緊密連接和吞飲作用阻擋病原體及其毒性產(chǎn)物從血流進入腦組織和腦脊液,從而保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胎盤屏障:是由母體子宮內(nèi)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絨毛膜共同組成,此屏障可防止母體內(nèi)的病原微生物進入胎兒體內(nèi),保護胎兒免受感染。
(2)吞噬作用:病原體突破屏障結(jié)構進入體內(nèi)后,首先遇到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吞噬細胞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小吞噬細胞,主要是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另一類是大吞噬細胞即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和組織器官中的巨噬細胞。吞噬細胞的作用是非特異性的吞噬、殺傷和消化侵入的病原體。
?。?)自然殺傷細胞的殺傷作用(NK):自然殺傷細胞(NK)是抗感染免疫中較早出現(xiàn)的一種非特異性免疫細胞,可以直接殺傷病毒感染的靶細胞和腫瘤細胞,在早期抗感染免疫和免疫監(jiān)視中起重要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作用。
(4)體液因素:機體正常組織和體液中存在多種抗菌物質(zhì),與其他殺菌因素發(fā)揮作用。主要包括補體、溶菌酶和防御素。補體是存在于正常機體中的一組球蛋白,被激活后發(fā)揮趨化、調(diào)理、溶菌及溶細胞作用,是一種重要的天然免疫機制;溶菌酶為一種堿性蛋白,使菌體裂解;防御素為一類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主要作用于胞外菌,其殺傷機制主要破壞細菌的細胞膜,使細菌溶解死亡。
?。ǘ┛辜毦庖?
對不同類型的細菌感染,特異性免疫作用也有其側(cè)重。
1.對外毒素致病菌感染的免疫:對外毒素致病菌主要依靠特異性抗毒素(IgG類)對毒素的中和作用。見于白喉、破傷風、氣性壞疽等以外毒素致病的病原菌感染。
2.對細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其免疫機制以中性粒細胞的吞噬和抗體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補體的調(diào)理及溶菌作用為主。
3.對細胞內(nèi)寄生菌感染的免疫:機體對其防御功能主要靠細胞免疫。見于結(jié)核分枝桿菌、麻風分枝桿菌、布魯菌、沙門菌等細菌感染。
?。ㄈ┛共《久庖?
1.非特異性免疫:巨噬細胞可吞飲病毒,在抗病毒血癥中有顯著的保護作用。NK細胞能殺傷許多病毒感染靶細胞。由病毒感染細胞合成或其他非病毒因子誘生的干擾素能誘生抗病毒蛋白,限制病毒的擴散。
2.特異性免疫: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兩方面。病毒為嚴格細胞內(nèi)寄生微生物,以細胞免疫為主,主要起清除病毒感染,促使疾病痊愈的重要作用。體液免疫作用于體液中存在的病毒,IgG和lgM能在血流中直接中和病毒,形成的復合物易被巨噬細胞吞噬、降解,使病毒喪失感染力,在抗病毒免疫中也占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