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中醫(yī)知識 > 中醫(yī)古籍 > 正文

驗齒《塘醫(yī)話》

2011-01-03 18:38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報名預約>> 有問必答>> 報考測評>>

  再溫熱之病,看舌之后,亦須驗齒。齒為骨之余,齦為胃之絡。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且二經(jīng)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動血,結(jié)瓣于上。陽血者,色必紫,紫如干漆。陰血者,色必黃,黃如醬瓣。陽血若見,安胃為主;陰血若見,救腎為要。然豆瓣色者多險,若癥還不逆者,尚可治,否則難治矣。何以故耶?蓋陰液竭,陽上厥也。

  齒若光燥如石者,衛(wèi)熱甚也。若無汗惡寒,衛(wèi)偏勝也,辛涼泄胃透汗為要。若如枯骨色者,腎液竭也,為難治。若上半截潤,水不上承,心火炎上也,急急清水救水,俟枯處轉(zhuǎn)潤為妥。若切牙嚼齒者,濕熱化風痙病。但切牙者,胃熱氣走其絡也。若切牙而脈癥皆衰者,胃虛無谷以為榮,亦切牙也。何以故耶?虛則喜實也。舌本不縮而硬,而牙關咬定難開者,此非風痰阻絡,即欲作痙癥,用酸物擦之即開。酸走筋,木來泄土故也。

  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濕濁而重多死。而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胃火沖激也,不痛者,龍火內(nèi)燔也。齒焦無垢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劫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東垣之久病不知饑飽,不見皮枯毛瘁,乃痰飲為患。

  葉案中風門,用人參必于病勢已退后,用以培元養(yǎng)氣。當病甚時,亦與于驅(qū)風之藥同用,其分兩亦不過幾分至錢,無不中度。余病用參可類推。(肝風)火盛者,葉先生用羚羊角、山梔、連翹、花粉、元參、鮮生地、丹皮、桑葉,以清泄上焦竅絡之熱,此先從膽治也。痰多者,必理陽明,消痰如竹瀝、姜汁、菖蒲、橘紅、二陳湯之類,中虛則用人參,外臺茯苓飲是也。下虛者,必從肝治,補腎滋肝,育陰潛陽,鎮(zhèn)攝之治是也。久嗽而用建中湯諸法,治中宮之虛,乃補母之義,真古圣相傳之正法。若陰火虛勞之嗽,與建中正相反,此老用此得手,而誤施于虛勞,亦辨之不審耳。

  凡上實者下必虛,薄味清其上焦,正以安下,令其藏納也。(吐血)凡咳血之脈,右堅者,治,乃肝腎陰傷所致,宜地黃、阿膠、枸杞、五味等類。脈弦肋痛者,宜蘇子、桃仁、降香、郁金等類。成盆盈碗者,葛可久花蕊石散,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一癥而條分縷晰,從此再加分別,則于癥自有據(jù)矣。

  凡屬有病必有留邪,須放出路,方不成痼疾。惟氣血欲脫,一時急救,不在此例,稍定即當思治病之去矣。

  諸項失音,皆有可愈之理,惟用麥冬、五味、熟地、桔梗等藥,補住肺家痰火,以致失音,則百無一生,獨不言及何也?又麥冬、五味,是失音之靈丹。

  大凡內(nèi)損精血形氣,其胃旺納食者,務在滋填。如食減不納,后天生氣不振,濃濃填補,于理難進,當用生脈四君子湯。脾腎雙顧,清邪在上,必用輕清氣藥。如苦寒治中下,上結(jié)更閉。

  濕無陽氣不發(fā),陽伸之極,濕發(fā)亦重。

  凡久患虛損之弱體,吸受溫邪,脘悶渴飲,氣機阻塞,不敢照平人逕行開泄(如杏仁、桔梗、蔻仁、牛蒡子之類。)應清揚涌上,淡以和氣,庶上焦得行,可進養(yǎng)胃等法。

  大凡六氣傷人,因人而化。陰虛者火旺,邪歸營分為多。陽虛者濕勝,邪傷氣分為多,一則耐清,一則耐溫,膩性之陰陽,從可知也。瘦人之病,慮涸其陰。肥人之病,慮虛其陽。

  古人論病,必究寢食。今食未加餐難寐,神識未清,為病傷元氣。而熱病必消爍真陰,議用三才湯意。

  凡衛(wèi)氣攻痛,從背而上者,系督脈主病,治在少陰。從腹而上者,治在厥陰,系沖任主??;或填補陽明,此治病之宗旨也。

  大凡津液結(jié)而為患者,必佐辛通之氣味。精血竭而為患者,必藉血肉以滋填。大凡邪在陽可散,入陰之邪,必溫經(jīng)可托出留邪,為解之化之不同法也。

  上實下虛,醫(yī)為腎虛,萸、地填陰原不為過。但腎水內(nèi)寓真火宜溫,肝木相火宜涼。凡益腎取乎溫養(yǎng),必佐涼肝以鹽制,方無偏黨(如肉蓯蓉、巴戟肉、枸杞子加白芍之類。)(腫脹)經(jīng)云∶從上之下者,治其上。又云∶從上之下而甚于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后治其下。

  《內(nèi)經(jīng)》肝病,不越三法。辛散以理肝,酸泄以體肝,甘緩以益肝,宜辛甘潤溫之補。

  蓋肝為剛臟,必柔以濟之,自臻效驗耳。

  虛勞之脈必數(shù),而有浮大細小之別。浮大而數(shù),陰虛甚也。細小而數(shù),陰中之陽絕矣。

  又有一種陽虛者,脈不數(shù),但緩而大不收,奄奄無力。

  土為五行之本,土無定位,分發(fā)四季寄體中宮?;鸾逯谎?,水藉之而不泛,金藉之而能生,木藉之而不凋,故脾神為黃婆,心神為嬰兒,腎神為 女。修煉家升坎填離,欲男女交妒,須賴黃婆牽合,以脾胃為后天之根本也,然非專以補脾胃而言也。仲景因胃實致心腎不交,用承氣湯下之。用和因脾虛,致心腎不交,制歸脾湯補之,皆是黃婆牽合之義。心肺為一身之主宰,六經(jīng)之綱領。凡病皆以氣血為主持,氣血若足,即邪犯六經(jīng),亦無所害;氣血不足,則君憂臣辱,君辱臣危矣。故初病之時,氣血未傷,猶兵多糧足國固,用軍之得其宜,則賊自散。若因循茍且,坐失機宜,則姑息養(yǎng)奸,賊勢自盛,正氣日哀,再思背城一戰(zhàn),縱得賊去,而國未有不俱敗者也。所以過經(jīng)壞病,或補正逐邪,或養(yǎng)陰退熱,其法不可不知也。凡用藥治病,當因人而施。如皮膚嬌嫩,氣虛多痰者,宜用溫燥。色蒼體燥,血虛多火者,是宜清涼。皮濃肉堅,則表必實,解肌應施。胃強脾健,則內(nèi)多堅,通里當用。素生瘡癤,胎毒必盛,攻毒須投。此皆因人治癥之良法,不獨痘科為然。

  兩腎為氣血之本,腎火為氣之原,腎水為血之海?;鹱闶寄苌辽穑闶寄苌旧鹨?。蓋凡人具一太極,若陰陽和平則無病。如腎中陰虛,則肝心之病起。腎中陽虛,則脾肺之癥生。至于陽盛陰涸,陰盛陽衰之癥,皆造極中極之候也。一宜救陰以抑陽,一宜扶陽以制陰。若平治之法,滋陰可以降火,補火即可生氣,悟得此中理,方是醫(yī)中杰。不獨痘科為然,即百病莫不知是。

  老人少氣少血,宜陰陽并補,(如八味丸、右歸飲丸之類。)小兒為嫩陽,又為稚陽。本是無陰,賴此一點稚陽,以生陰血。寒涼之劑,最伐真陽,若因病致熱,自當涼解,非謂小兒純陽,素應涼寒也。

  經(jīng)言誤汗亡陽,必先亡離家之陰,再亡坎中之陽,陰虛陽無所附也。誤下亡陰,必先亡胃家之陽,再亡脾中之陰,陽亡陰不獨存也(四損不可正治)。實癥誤服桂、麻,得經(jīng)妙手,尚可挽回。損癥誤服硝、黃,雖有明醫(yī),不可救藥。治虛損六癥,可不慎歟?故孔以立用人參云∶雖能固邪,然氣虛不能傳化者,非人參何以砥柱中流;地黃雖膩膈,然陰虛不能作汗者,非地黃何以澤枯潤燥。倘執(zhí)祛邪存正說,擅用攻瀉,不知正氣衰微,必不能敷布津液,坐令虛人多致暴脫,亦必毒邪沉匿,終至不救。所以程芝田先生治實熱之癥,議用逐邪存正之法。虛損之癥,議用補正祛邪之法。其氣虛者,于祛邪解毒中,倍加人參以補氣托邪,貧者以黨參、沙參代之。其血虛者,于祛邪解毒中,倍用地黃以養(yǎng)血作汗。但疫癥之中,惟陰血虛者居多。因疫癥多屬熱病,熱邪最傷陰血。故余治陰虛熱甚者,惟玉女煎諸養(yǎng)榮湯之輩。陽盛而熱甚者,惟三黃解毒犀角地黃之類。間有陽虛者,惟參麥四君輩,桂、附究不輕投(因論疫癥。)即有過服寒涼者,暫與一劑,陰氣潛消,即止后服,仍以養(yǎng)陰為主。固不可以實癥,而報虛損之方,更不可以虛癥,而用實熱之法。虛實一差,毫厘千里,未有不夭枉民命者也。故臨癥時,務宜于虛實上細心求之。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wǎng)校內(nèi)部資料包

立即領取
考試輔導

直播課
【直播】醫(yī)師報名指導及復習備考公開課
2021網(wǎng)上報名/現(xiàn)場審核指導

直播時間:全年更新

直播主題:2021年報名/復習備考

直播老師:湯以恒、張鈺琪、鴻儒、端木靈、俞慶東、章一芹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