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月9日 16:00-18:00
詳情時間待定
詳情什么是“心包絡”?
心包絡,簡稱心包,《內經(jīng)》又稱為“膻中”。關于心包絡的部位和形態(tài),在歷代中醫(yī)文獻中有“有形”和“無形”之爭?!鹅`樞·脹論》所謂:“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是說心包有保護心的作用;明代醫(yī)家虞摶認為“心包絡,實乃裹心之包膜也,包于心外,故名心包絡”(《醫(yī)學正傳·醫(yī)學或問》);趙獻可也認為“心之下有心包絡,即膻中也,象如仰盂,心即居其中”(《醫(yī)貫·內經(jīng)十二官論》);張介賓謂“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類經(jīng)圖翼·經(jīng)絡》)。凡此均為有形之說者?!鹅`樞·經(jīng)脈》還提出屬于心包絡的經(jīng)脈:“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
持無形說者有《難經(jīng)》?!峨y經(jīng)·二十五難》認為:“心主(心包絡)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一般認為,心包雖不能與五臟一樣作為一個獨立的臟器,但也不是“無形”的,而是包裹于心臟外面的一種組織。至于心包絡的功能,歷代醫(yī)家一致認為它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內經(jīng)》用“心主之宮城”來比擬,并認為當外邪侵犯于心時,首先是心包絡受病。如《靈柩·邪客》說:“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實際上,心和其他臟腑一樣,也可直接受邪的,《素問·痹論》就以“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可以發(fā)為“心痹”。臨床上有痰迷心竅、心血瘀阻、痰火擾心、水氣凌心等證,皆是病邪直接犯心所致。
但是,“心包代心受邪”的觀點,對后世醫(yī)家還是有一定影響的。例如,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在《溫熱論》中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rdquo;在溫病的演變過程中,突然出現(xiàn)神昏、譫語等危重癥侯者,稱為“逆?zhèn)餍陌?rdquo;證,實際上也還是由于“心主神明”的功能障礙所致。
邪陷心包在具體辨證時,還有胃熱熏蒸心包、溫邪內陷心包與濕濁蒙蔽心包三證之分。大致可從病史、神志、熱象、大便等情況加以區(qū)別,但以舌象鑒別最為客觀、最為重要。胃熱熏蒸心包者苔必黃厚或黃燥,溫邪內陷心包者多為舌絳無苔,濕濁蒙蔽心包者苔或白或黃而必垢膩。治療時,胃熱熏蒸者可用急下通腑泄熱法,如承氣湯類;溫邪內陷及濕濁蒙蔽者,可用至寶丹、牛黃丸、紫雪丹等。沃髦謂凇鋇氖抵?,却稌烆U搶?解中醫(yī)這一理論不無參考價值。治節(jié)“的實質,卻對我們理解中醫(yī)這一理論不無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