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蘿卜結緣的名人:
蘿卜味甜、脆嫩、汁多,“熟食甘似芋,生薦脆如梨”,其效用不亞于人參,故有“十月蘿卜賽人參”之說。它具有消積滯、化痰清熱、下氣寬中、解毒等功效,主治食積脹滿、痰嗽失音、吐血等癥。古往今來,有不少名人也都與蘿卜結緣。
據(jù)傳,1300多年以前,武則天稱帝時,華夏很少戰(zhàn)爭,加之她嫻熟政治,治國有方,天下太平,常有“麥生三頭,谷長雙穗”之說。一年秋天,洛陽東關菜地長出一顆特大蘿卜,大約三尺,上青下白,農(nóng)民視為奇物,把它進貢宮廷。女皇見了,圣心大悅,傳旨廚師做菜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廚師深知,用蘿卜做不出什么好菜,懾于女皇威嚴,只得從命。廚師們苦思一番,使出百般技藝,對蘿卜進行了多道精細加工,切成均勻細絲,并配以山珍海味,制成羹湯。女皇一吃,鮮美可口,味道獨特,大有燕窩風味,遂賜名“假燕窩”。從此,王公大臣、皇親國戚設宴均用蘿卜為料,“假燕窩”登上了大雅之堂。
清代慈禧太后是一位奢侈的“美食家”,《御香縹緲錄》中有她在遍嘗奇珍異味后服食普通的蘿卜的記載,書中寫道:“蘿卜這樣東西,原是沒有資格可以混入御膳中來的……后來不知怎樣,竟為太后自己想了起來,她就吩咐監(jiān)管御膳房的太監(jiān)去弄些來嘗新。”其實,有時離了蘿卜是不成席的。
清代著名植物學家吳其浚在《植物名實考》中,極其生動地描繪過北京“心里美”蘿卜的特點,說“冬飆撼壁,圍爐永夜,煤焰觸窗,口鼻炱黑。忽聞門外有‘蘿卜賽梨’者,無論貧富髦雅,奔走購之,唯恐其越街過巷也”。他在北京為官時,晚上總要出來挑選些蘿卜回去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他對“心里美”蘿卜的評價是:“瓊瑤一片,嚼如冷雪,齒鳴未已,眾熱俱平。”
藝術大師豐子愷不追求精心制作的名貴菜肴,而對于常見的青菜蘿卜、粗茶淡飯之類卻饒有興味。有一次吃蘿卜,他跟子女們講了蘿卜的許多好處:富于營養(yǎng),且可藥用,能防病,并引用一句諺語:“蘿卜出了地,郎中沒生意。”
蘇州有種蘿卜經(jīng)鹽漬后叫“春不老”。“春不老”脆嫩香美,淡淡的咸味透出絲絲的甜味和鮮味,是寺僧們用來敬客佐茶的極佳茶點。當代文學家鄧拓當年去蘇州靈巖山游覽時,寺中的高僧妙真大和尚曾用“春不老”敬客,鄧拓品嘗后贊不絕口,若干年后仍不忘記,后來鄧拓先生將它寫進了著名的《燕山夜話》中。
《紅樓夢》里的迎春小姐每日細米白飯,肥雞大鴨吃膩了,也改吃醬蘿卜倒換口味(《紅樓夢》第六十一回)。曹雪芹經(jīng)歷了封建貴族大家庭從繁榮走向衰敗的過程,故對蘿卜情有獨鐘,在書中曾數(shù)次提到蘿卜。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蘿卜含有能誘導人體自身產(chǎn)生干擾素的多種微量元素,可增強機體免疫力,并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對防癌,抗癌有重要意義。蘿卜中的芥子油和膳食纖維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于體內(nèi)廢物的排出。常吃蘿卜可降低血脂、軟化血管、穩(wěn)定血壓,預防冠心病、動脈硬化、膽石癥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