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月9日 16:00-18:00
詳情時間待定
詳情判斷心理正常與否的三項原則
1.心理與環(huán)境的同一性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無論其形式和內容都應與客觀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社會環(huán)境)保持一致性,即同一性。人的心理或行為只要與外界失去同一性,就難以為人所理解。以宗教信仰為例,在宗教儀式過程中,有人由于自我催眠或過度想象而出現似乎與神對話的幻覺;有人在寂靜山寺修行面壁,由于感知覺剝奪(持續(xù)一定的時間并達到一定程度)而產生似乎進入仙境的幻覺。這種出現幻覺的狀態(tài),就是不正常了。
2.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 一個人的認知、體驗、情感、意志行為在自身是一個完整的、協調一致的統一體。這種統一性是確保個體具有良好社會功能和有效地進行活動的心理學基礎。例如,遇到一件令人慶幸的事,在感知它的同時,應有愉快的情緒體驗及相應的表情,并用歡快的語調和行為來表達;如果一個人用低沉不快的語氣訴述一件愉快的事件,或者對痛苦的事件做出歡快的反應,那就屬于不健康的異常狀態(tài)了。
3.人格的穩(wěn)定性人格(個性)是一個人在長期的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征。個性心理特征形成之后就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并在一切活動中顯示其區(qū)別于他人的獨特性,在沒有重大的變故情況下,一般是不易改變的。如果一個爽朗、樂觀、外向的人,突然變得沉悶、悲觀、內向、那就要考慮他是否出現異常,說明他的心理(或行為)已經偏離了他的正常軌道。
上述三條原則是從外顯行為是否表現異常來評估個體心理健康與否。但僅此三條還是很不夠的。因為雖屬行為正常,但其健康水平尚有高低差別。因此研究區(qū)分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標準,對于人們的心理保健和行為指導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