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熱的檢查及判定-農村衛(wèi)生人員內科部分培訓內容:
一、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要根據具體情況有選擇地進行結合臨床表現(xiàn)分析判斷。如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 病原體檢查(直接涂片、培養(yǎng)、特異性抗原抗體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等)X線、B型超聲、CTMRI、ECT檢查,組織活檢(淋巴結肝、皮膚黍膜)、骨髓穿刺等。
對大多數發(fā)熱患者診斷性治療并無診斷價值鑒于臨床上治療問題,對長期發(fā)熱原因不明者,除腫瘤外可以進行診斷性治療。但必須持慎重態(tài)度,選擇特異性強療效確切、副作用最小的藥物,如甲硝唑治療阿米巴肝病抗瘧藥治療瘧疾。大多用于診斷性治療藥物有抗生素、抗原蟲藥抗風濕藥等,這些藥物均有副作用(如藥熱、皮疹肝功能損害、造血器官損害等)醫(y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如應用不當反而延誤病情。須注意此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就診斷而言特效治療的結果,一般否定意義較確診意義大。如疑為瘧疾者用氯隆正規(guī)治療無效,認為瘧疾的可能性很小。
二、實驗室檢查項目及判定
體溫表顯示的人體溫度:36-37℃正常;37-38℃發(fā)熱;38-39℃高熱;高于40℃可能有危險性的高熱。
1.檢驗項目選擇:
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血沉,血鉀、鈉、氯化物檢查,肝功能,腎功能,CO2結合力測定,血培養(yǎng)及藥物敏感試驗,血肥達反應,外斐反應,血涂片找瘧原蟲,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及培養(yǎng)。
2.檢驗結果判定:
(1)白細胞(WBC)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白分比明顯增高,提示各種原因引起的化膿性感染。
(2)白細胞總數增高或偏低,提示為某些病毒 感染或傷寒病。
(3)白細胞分類(DC)檢查中發(fā)現(xiàn)幼稚細胞,提示可能為白血病。
(4)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血小板(PT)均降低,提示可能為某些嚴重感染或惡性腫瘤。
(5)尿常規(guī)鏡檢紅細胞(RBC)、白細胞(WBC)較多,尿蛋白增加,提示為泌尿系感染或腎炎、腎結核及腫瘤。
(6)血沉增快,提示為急性感染、結核病、腫瘤或結締組織病。
(7)肝功檢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麝香草酚濁度試驗值增高,提示為有肝臟損害,膽紅素值升高,提示為有膽道感染。
(8)血肥達反應陽性,提示可能為傷寒病。
(9)外斐反應陽性,提示可能為斑疹傷寒。
(10)血培養(yǎng)及腦脊液培養(yǎng)如培養(yǎng)出致病菌,將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