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時應注意八方面”相信是準備學習中醫(yī)適宜技術的朋友感興趣的事情,為此,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內容如下:
拔罐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的熱力,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于體表,引起局部皮膚充血或瘀血的治療方法。中醫(yī)學認為,拔罐不但具有溫通經絡、祛風散寒、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等作用,也還有清熱泄火的功效,且不同的拔罐法具有不同的作用。如留罐法以祛寒作用為主,閃火法以祛風為主,走罐法以活血通絡為主,多罐法以瀉實祛濕作用為主等。臨床常用拔罐法治療各種痛癥,如頭痛、腹痛、頸肩背痛、腰腿痛、關節(jié)痛、月經痛,還可治療嘔吐、腹瀉、咳嗽、哮喘、眩暈、感冒等病。那么,拔罐操作時應注意什么呢?
拔罐時需要注意的是,其一,拔罐前要檢查罐子是否完整,有無裂縫,罐口是否平整無缺,然后用95%的酒精棉球點火;其二,火對準罐內燃燒時,以免罐口被燒熱,吸在皮膚上造成局部燙傷;其三,起罐時,要一手扶持罐頂,另一手用一指下壓罐口邊緣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罐即可與皮膚自行分離,不要強力硬拔。其四,皮膚有潰瘍破損,有血腫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如兩側頸部的頸動脈處。其五,吃得過飽、過度勞累、饑渴時以及月經期拔罐要慎重,若實在需要,時間宜短,以2~5分鐘較好,且火候不要太大,以文火較好。其六,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其七,拔罐后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其八,因留罐時間過長而引起的皮膚水泡,較小的可不必處理,水泡過大或者皮膚有破損,應先用消毒針刺破水泡,放出泡內液體,然后涂以消炎藥水,覆蓋消毒敷料固定,保護創(chuàng)口,防止感染。
以上是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拔罐時應注意八方面”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適宜技術知識及內容,請點擊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