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組織、細胞的適應、損傷和修復
考試內容1.組織的適應(1)萎縮的概念(2)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2.組織的損傷(1)脂肪沉積的概念、病因及發(fā)病機制(2)玻璃樣變性的概念、類型和病理變化(3)壞死的概念、類型、病理變化和結局3.損傷的修復(1)再生的概念(2)各種細胞的再生能力(3)肉芽組織的結構和功能
第一節(jié)組織的適應性改變
當環(huán)境改變時,細胞、組織或器官可通過改變自身的代謝、功能和結構以避免環(huán)境改變所引起的損傷,這個過程稱為適應。
一、萎縮的概念發(fā)育正常的器官、組織或細胞體積縮小稱為萎縮,通常是由該組織器官的實質細胞的體積變小和數(shù)量減少造成的。
萎縮可分為生理性萎縮和病理性萎縮兩種。常見的病理性萎縮的類型有:1.營養(yǎng)不良性萎縮全身營養(yǎng)不良性萎縮見于消化道梗阻、不能進食或慢性消耗性疾??;局部營養(yǎng)不良性萎縮,見于局部缺血,如腦動脈硬化時的大腦萎縮。
2.壓迫性萎縮指組織、器官長期受壓后引起的萎縮。如尿路阻塞形成腎盂積水,壓迫腎實質使腎皮質萎縮變薄。
3.神經(jīng)性萎縮 由神經(jīng)元或神經(jīng)干損傷引起。如脊髓灰質炎時,脊髓前角運動神經(jīng)元壞死,它所支配的肌肉萎縮。
4.廢用性萎縮 肢體、器官或組織長期不活動、功能減退引起的萎縮。如骨折后的肢體肌肉萎縮。
二、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1.肥大 組織、細胞體積增大稱為肥大。實質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實質細胞體積增大或同時數(shù)量增多引起。肥大的組織或器官的功能常有相應的增強,具有代償意義。
2.增生 器官、組織內細胞數(shù)目增多稱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細胞有絲分裂增強的結果。一股來說增生過程對機體起積極作用。肥大與增生兩者常同時出現(xiàn)。
3.化生 一種分化成熟的細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轉化為另一種分化成熟細胞的過程稱為化生?;⒎怯梢逊只募毎苯愚D化為另一種細胞,而是由該處具有多方向分化功能的未分化細胞分化而成。
化生通常只發(fā)生于同源性細胞之間,即上皮細胞之間和間葉細胞之問。最常為柱狀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為鱗狀上皮,稱為鱗狀上皮化生?;纳掀た梢詯鹤?,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發(fā)生鱗狀細胞癌。
重要知識點:1.適應是內、外環(huán)境變化時,機體能夠耐受,細胞、組織、器官的代謝、功能、結構改變的過程;如內、外環(huán)境變化較大時,超過機體耐受能力,后果是造成組織的損傷。適應包括:萎縮、增生、肥大和化生。
2.萎縮時,實質細胞體積變小,數(shù)量減少,間質不減少。萎縮分生理性萎縮和病理性萎縮。
3.化生是機體適應內、外環(huán)境變化的結果,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強化了局部抗御環(huán)境因子刺激的能力,另一方面減弱了局部的自凈機制,化生的上皮可以惡變。如支氣管粘膜可發(fā)生鱗狀細胞癌。
例題:1.下列哪項不屬于組織的適應性改變:A.萎縮 B.變性(答案)
C.增生 D.肥大 E.化生2.骨折后患肢的萎縮,下列哪項描述是正確的:A.是營養(yǎng)不良性萎縮B.是廢用性萎縮(答案)
C.是壓迫性萎縮D.是生理性萎縮E.是神經(jīng)性萎縮3.下列哪種腫瘤與化生有關:A.卵巢甲狀腺腫B.肺鱗狀細胞癌(答案)
C.陰道橫紋肌肉瘤D.直腸黑色素瘤E.子宮頸腺癌
第二節(jié) 組織的損傷
一、變性變性是指組織、細胞代謝障礙所引起的形態(tài)改變,表現(xiàn)為細胞或細胞間質內出現(xiàn)某種異常物質或原有正常物質的數(shù)量顯著增多。
1.脂肪變性的概念、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正常情況下,除脂肪細胞外,其他細胞內一般不見或僅見少量脂滴。如這些細胞中出現(xiàn)脂滴或脂滴明顯增多,則稱為脂肪變性或脂肪沉積。
肝細胞脂肪變性的機制主要是由于感染、缺氧、酒精中毒、營養(yǎng)不良等因素干擾或破壞了細胞脂肪代謝的結果。作用的主要途徑為:①中性脂肪合成過多;②脂蛋白合成障礙:③脂肪酸氧化受損2.玻璃樣變性的概念、類型和病理變化 在組織或細胞內出現(xiàn)均勻一致、半透明狀伊紅染色物質,稱為玻璃樣變性。常見的玻璃樣變性有三類:(1) 結締組織玻璃樣變性:常見于瘢痕組織、動脈粥樣硬化的纖維斑塊、纖維化的腎小球等。膠原纖維腫脹、融合,形成均勻一致的玻璃樣物質,肉眼觀:病變處呈灰白色、半透明、質堅韌。
?。?)血管壁玻璃樣變性:常發(fā)生于高血壓病的腎、腦、脾及視網(wǎng)膜的細動脈。主要是由于細動脈持續(xù)性痙攣、缺氧,血管內膜通透性增高,血漿蛋白透過內膜沉積于管壁所致。病變使血管壁增厚,彈性降低,管腔狹窄甚至閉塞。
?。?)細胞內玻璃樣變性:細胞質內出現(xiàn)圓形均質無結構紅染物質。如腎炎或其他疾病伴有大量蛋白尿時,蛋白質被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吞飲,在細胞質內融合成玻璃樣小滴。
二、壞死的概念、類型、病理變化和結局1.概念 局部組織、細胞的死亡稱為壞死。壞死組織、細胞的代謝停止,功能喪失,是不可恢復的病變。
2.病理變化(1) 細胞核的變化:是細胞壞死在組織學上的主要標志,表現(xiàn)為:①核濃縮②核碎裂③核溶解。
?。?) 細胞質的變化:胞質微細結構破壞,嗜酸性染色增強,呈紅染細顆粒狀或均質狀,最后細胞膜破裂,細胞輪廓消失。
?。?) 間質的變化:表現(xiàn)為纖維腫脹、崩解,并與基質共同液化。,壞死組織最后變?yōu)橐黄瑹o結構、紅染的顆粒狀凝固物或液化物。
3.類型(1) 凝固性壞死:壞死組織由于失水變干,蛋白質凝固而變成灰白或黃白色比較堅實的凝固體,故稱為凝固性壞死。常見于脾、腎的貧血性梗死,鏡下特點為壞死組織的細胞結構消失,但組織結構的輪廓依然保存。
凝固性壞死的特殊類型:1) 干酪樣壞死:主要見于結核桿菌引起的壞死,由于結核桿菌成分的影響,壞死組織徹底崩解,鏡下不見組織輪廓,只見一些無定形的顆粒狀物質略帶黃色,形成狀如干酪樣的物質,因而得名。
2) 壞疽:壞疽為組織壞死后又發(fā)生了繼發(fā)性改變的結果。當大塊組織環(huán)死后,由于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菌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呈現(xiàn)黑色、污綠色等特殊形態(tài)改變,即稱為壞疽。
壞疽可分為:A 干性壞疽:多發(fā)生于四肢,壞疽組織與正常組織之間分界清楚,由于壞疽組織干燥,不利于菌繁殖,故病變進展緩慢,B.濕性壞疽:多發(fā)生于內臟,如肺、子宮、闌尾等,由于壞疽組織含水分較多,適合菌生長繁殖,故病變進展快。與正常組織分界不清,全身中毒癥狀重。
C.氣性壞疽:為濕性壞疽的一種特殊類型,主要見于嚴重的深達肌肉的開放性創(chuàng)傷合并產(chǎn)氣莢膜桿菌、惡性水腫桿菌及弧菌等厭氧菌感染。由于細菌分解壞死組織產(chǎn)生大量氣體,使壞死區(qū)呈蜂窩狀,按之有捻發(fā)音,病變進展迅速,中毒癥狀重。
?。?) 液化性壞死:組織起初腫脹。隨即發(fā)生酶性溶解,形成軟化灶,因此,腦組織壞死常被稱為腦軟化;化膿性炎癥時,病灶中的中性粒細胞破壞后釋放出大量蛋白溶解酶,將壞死組織溶解、液化,形成膿液,所以膿液是液化性壞死物。
?。?) 纖維素樣壞死:發(fā)生于結締組織與血管壁。是變態(tài)反應性結締組織病和急進性高血壓病的特征性病變,鏡下:壞死組織呈細絲、顆粒狀紅染的纖維素樣,聚集成團。
4.結局(1) 溶解吸收:壞死范圍小時,可被壞死細胞或中性粒細胞的蛋白溶解酶溶解液化,再由淋巴管和小血管吸收,碎片由巨噬細胞吞噬消化。
?。?) 分離排出:壞死組織與健康組織分離,并通過各種途徑排出。皮膚、黏膜的壞死組織脫落后,留下較深的缺損,稱為潰瘍;內臟的壞死組織液化后經(jīng)自然管道排出所留下的空腔,稱為空洞。
?。?) 機化:肉芽組織取代壞死組織或其他異物的過程稱為機化。
?。?) 包裹、鈣化:壞死灶較大,不能完全機化時,可由周圍的纖維組織增生將其包繞;陳舊的壞死組織中可有鈣鹽沉積。
重要知識點:1.所謂變性是細胞、組織代謝障礙引起的形態(tài)學改變??筛爬閮纱箢悾孩偌毎慨惓?;②細胞內物質的異常沉積。脂肪變性大多見于代謝旺盛耗氧多的器官,如肝、腎、心等,尤以肝最常見。
2.玻璃樣變性又稱透明變性。是十分常見的變性,主要見于結締組織、血管壁和細胞內,常見于瘢痕、動脈粥樣硬化、腎小球腎炎等疾病。
3.壞死是生活機體的局部組織細胞的死亡,主要形態(tài)學標志是細胞核的變化,即:核濃縮、核碎裂、核溶解。壞死的組織、細胞是不可恢復的病變。壞死的類型有:①凝固性壞死,包括干酪樣壞死、壞疽;②液性壞死;③纖維素樣壞死。壞死的結局為:溶解吸收、分離排出、機化、包裹鈣化。
例題:1.由于物質代謝障礙,在細胞內或間質中出現(xiàn)了異常物質或正常物質數(shù)量顯著增多稱為A.壞死B.增生C.變性(答案) D.變質E.化生2.脂肪變性主要發(fā)生于何種器官:A.肝(答案)B.腦C.肺 D.脾E.腎3.關于玻璃樣變性,下述哪項是錯誤的:A.可發(fā)生于結締組織B.可發(fā)生于血管壁C.可發(fā)生于漿細胞D.可發(fā)生于肝細胞E.可發(fā)生于腎遠曲小管上皮細胞(答案)
4.長期慢性高血壓病,細動脈發(fā)生:A.鈣化B.壞死C.粥樣硬化 D.玻璃樣變性(答案)
E.炎癥5.軟化灶是指局部腦組織的A.萎縮B.變性C.壞死(答案) D.水腫E.膿腫6.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引起的趾壞死、變黑屬于:A.干性壞疽(答案)B.濕性壞疽C.氣性壞疽 D.干酪樣壞死E.液化性壞死
第三節(jié) 組織的修復
修復是指組織、細胞損傷后由鄰近健康細胞的再生來修補恢復的過程。
一、再生的概念組織、細胞損傷后,鄰近健康細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復的過程稱為再生。再生是修復的基礎,修復是再生的目的。
1.生理性再生 生命過程中,機體經(jīng)常有某些細胞死亡,又被同類細胞增生代替,這種生理情況下的再生稱為生理性再生。
2.病理性再生又分為①完全再生:由同類細胞完成,再生后完全恢復了原組織的結構和功能。②不完全再生:缺損的組織不能由結構和功能完全相同的組織來修補,而主要由肉芽組織代替,最后形成瘢痕。
二、各種細胞的再生能力1.不穩(wěn)定細胞 這類細胞在生理情況下不斷的衰老和再生,當損傷后也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如表皮細胞、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的被覆細胞及男、女性生殖器官管腔被覆細胞等。
2.穩(wěn)定細胞 此類細胞具有潛在的再生能力,在正常情況下很少增殖,但在損傷破壞時,則表現(xiàn)較強的再生能力。如肝、胰、內分泌腺、腎小管上皮細胞等。
3.永久性細胞 此類細胞損傷后一般不能再生:如神經(jīng)細胞、心肌細胞等。
三、肉芽組織的結構和功能1.肉芽組織的結構(1) 成分:是由新生的毛細血管和纖維母細胞構成的幼稚的結締組織,含有多少不等的炎細胞。
?。?) 形態(tài)特點:表面呈顆粒狀,鮮紅色,質地柔軟濕潤,觸之易出血。
2.肉芽組織的功能(1) 抗感染及保護創(chuàng)面。
?。?) 機化血凝塊、壞死組織及其他異物。
?。?) 填補傷口及其他組織缺損。
3.肉芽組織的結局肉芽組織中的成纖維細胞大量合成、分泌原膠原蛋白,在細胞外形成膠原纖維,纖維母細胞逐漸轉變?yōu)槔w維細胞。毛細粗管閉合、退化、消失,肉芽組織最后轉變?yōu)轳:劢M織。
四、刨傷愈合創(chuàng)傷愈合是指機體遭受外力作用,皮膚等組織出現(xiàn)離斷或缺損后的愈復過程,包括各種組織的再生和肉芽組織增生、瘢痕形成的復雜組合,表現(xiàn)出各種過程的協(xié)同作用。
1.創(chuàng)傷愈合的基本過程(1) 傷口的早期變化:數(shù)小時內出現(xiàn)炎癥,局部紅腫,傷口表面及傷口內血液滲出物很快凝固,表面干燥時形成痂皮。
(2) 傷口收縮:2—3天后傷口開始收縮,14天左右停止。
(3)肉芽組織增生和瘢痕形成:大約從第3天開始,肉芽組織填平傷口,第5~6天起纖維母細胞產(chǎn)生膠原纖維,大約傷后1個月瘢痕完全形成。
2.類型(1) 一期愈合:見于組織缺損少、創(chuàng)緣整齊、無感染的刨口修復過程中,僅留少量瘢痕,功能影響很小。5—7天時,傷口兩側出現(xiàn)膠原纖維連接。此時切口達到愈合標準??梢圆鹁€。
?。?) 二期愈合:見于組織缺損大、創(chuàng)緣不整齊、無法接合或伴有感染的傷口,需肉芽組織填充傷口,愈合時間長,愈后常有瘢痕。
重要知識點:再生是修復的基礎,修復是再生的目的,組織的再生取決于該組織的再生能力。各種細胞均有各自的再生能力。不穩(wěn)定細胞再生能力強,損傷后易恢復;穩(wěn)定細胞受到刺激后亦有較強的再生能力,損傷亦可恢復;永久性細胞一般不能再生,組織損傷后不能完全再生。則需由肉芽組織填充修復。肉芽組織在組織的修復過程中有重要意義,其由新生的毛細血管,纖維母細胞及多少不等的炎細胞組成。在修復中起著抗感染、保護創(chuàng)面、機化血凝塊及壞死組織和填補傷口及缺損等作用。
例題:1.屬于穩(wěn)定細胞的是:A.覆蓋上皮細胞B.心肌細胞C.造血細胞D.中樞神經(jīng)細胞E.腺器官的細胞(答案)
2.肉芽組織的組成是:A 毛細血管和彈力纖維B毛細血管和成纖維細胞(答案)
C.毛細血管和膠原纖維D.成纖維細胞和小靜脈E.小動脈和成纖維細胞3.一般手術切口在第7天左右拆線的原因主要是:A.肉芽組織正形成B.膠原纖維正產(chǎn)生C.表皮已再生D.炎癥已消退E.傷口已愈合(答案)
第二單元 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
考 試 內 容1.充血(1)概念和類型(2)淤血的原因、病理變化和對機體的影響2.血栓形成(1)概念(2)血栓形成的條件(3)血栓的結局和對機體的影響3.栓塞(1)栓塞與栓子的概念(2)栓子的運行途徑(3)血栓栓塞對機體的影響4.梗死(1)概念(2)類型和病理變化
第一節(jié) 充血
一、概念和類型器官或局部組織的血管內含血量增多,稱為充血。分為兩類:①動脈性充血,簡稱充血;②靜脈性充血,又稱淤血。
二、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變化和對機體的影響1.概念由于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積在小靜脈和毛細血管中,使局部組織或器官血量增多,稱為靜脈性充血,簡稱淤血。
2.原因(1) 靜脈受壓。
?。?) 靜脈管腔阻塞。
?。?) 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右心衰竭引起體循環(huán)淤血,全心衰竭則引起全身淤血。
3.病理變化 淤血組織或器官體積增大,顏色暗紅,體表的淤血還可出現(xiàn)發(fā)紺和溫度降低。鏡下見小靜脈、毛細血管擴張,充滿血液。
4.結局(1) 淤血性水腫:由于毛細血管內壓和通透性增高所致。嚴重時可致淤血性出血。
?。?) 實質細胞的萎縮變性甚至壞死。
?。?) 淤血性硬化:缺氧使間質結締組織增生,網(wǎng)狀纖維膠原化,致器官變硬。
第二節(jié)血栓形成
一、概念活體的心血管內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成為固體質塊的過程稱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體質塊稱為血栓。
二、形成條件1.心血管內膜損傷首先由于內皮下膠原纖維暴露可激活第Ⅻ因子,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其次損傷的內膜能釋放組織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此外,損傷內膜粗糙不平,有利于血小板聚集,也可導致血栓形成。
2.血流狀態(tài)的改變(1)血流緩慢:血流緩慢時,軸流中的血小板進入邊流,易與血管壁接觸而沉積;此外,血流緩慢時局部黏集的血小板和形成的凝血因子不易被稀釋和沖走,有利于血栓形成。
(2)渦流形成:渦流的沖擊力可使受損的內皮細胞脫落,暴露內皮下膠原纖維,并因離心力的作用使血小板靠邊和聚積而形成血栓。
3.血液凝固性增高 指血小板、凝血因子的增多或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的活性降低。如大面積燒傷、失水過多等使血液濃縮;大手術、創(chuàng)傷可引起代償性血小板增多,這些新生的、幼稚的血小板黏性較大,易于黏集;此外,腫瘤壞死、胎盤早期剝離等可使組織因子釋放入血而致血液凝固性增高。
三、血栓的結局和對機體的影響1.血栓的結局(1) 溶解或脫落:血栓中的纖維蛋白溶解酶和白細胞崩解釋放的蛋白溶解酶可使血栓溶解。小的血栓可全部溶解吸收或被血流沖走。較大的血栓可部分發(fā)生溶解軟化。在受到血流沖擊時,血栓的全部或一部分脫落,成為栓子,可引起栓塞。
?。?) 機化與再通:血栓形成后被肉芽組織取代的過程稱為血栓機化。在血栓機化的過程中,由于血栓收縮或部分溶解,使血栓內部或血栓與血管壁之間出現(xiàn)裂隙,這些裂隙與原有的血管腔溝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內皮細胞覆蓋,形成新的血管腔,這種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復血流的過程稱為再通。
?。?) 鈣化:陳舊的血栓可發(fā)生鈣鹽沉積而鈣化,形成靜脈石或動脈石。
2.血栓對機體的影響(1)有利方面:血栓形成能對破裂的血管起堵塞裂口、阻止出血的作用。如胃、十二指腸潰瘍和結核性空洞內的血管,有時在被病變侵襲破壞之前管腔內已有血栓形成,避免了大量出血。
(2)不利方面:①阻塞血管:動脈阻塞可發(fā)生梗死,靜脈阻塞可發(fā)生淤血、水腫、出血等。②栓塞。血栓脫落后形成栓子,可引起器官組織的栓塞。③形成心瓣膜?。涸谛陌昴ど戏磸桶l(fā)生血栓可形成慢性心瓣膜病。
第三節(jié)栓塞
一、栓塞與栓子的概念循環(huán)血液中的異常物質隨血流運行,行至較小血管時發(fā)生堵塞血管腔的現(xiàn)象稱為栓塞,形成栓塞的異常物質稱為栓子。
二、栓子的運行途徑栓子一般隨血流方向運行,栓塞在血管逐漸變細的部位。
(1)來自體循環(huán)靜脈系統(tǒng)及右心的栓子,如果體積較大,可阻塞于肺動脈干或其分支;如果體積較小且有彈性,則可通過肺毛細血管經(jīng)肺靜脈人左心,栓塞于體循環(huán)動脈系統(tǒng)內。
(2)來自左心或體循環(huán)動脈系統(tǒng)的栓子隨動脈血液運行。阻塞于某器官的小動脈內。
(3)來自門靜脈系統(tǒng)的栓子,隨血流進入肝內,阻塞肝內門靜脈分支。
三、血栓栓塞對機體的影響血栓栓塞是各種栓塞中最常見的一種。
1.肺動脈栓塞 來自體循環(huán)靜脈系統(tǒng)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肺動脈。由于肺組織有肺動脈及支氣管動脈雙重血液供應,故較小血管的栓塞一般不引起嚴重后果。如栓子較大,栓塞于肺動脈主干或大分支,或栓子數(shù)目多,造成肺動脈分支廣泛栓塞,則可導致急性肺、心功能衰竭,甚至發(fā)生猝死。
2.體循環(huán)動脈栓塞 左心及體循環(huán)動脈系統(tǒng)的血栓栓子,可引起全身口徑較小的動脈分支的阻塞,但以腦、腎、脾、下肢等處最為常見,引起器官的梗死。
第四節(jié) 梗死
一、概念器官或組織由于動脈血流阻斷,側支循環(huán)不能迅速建立而引起的壞死,稱為梗死。
二、原因1.血栓形成 是梗死的最常見原因。
2.動脈栓塞 腎、脾、肺的梗死主要由動脈栓塞引起。
3.動脈痙攣 多為在動脈管腔部分狹窄的情況下,發(fā)生血管持續(xù)痙攣,致血流中斷而發(fā)生器官或組織的梗死。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如果發(fā)生持續(xù)痙攣則可引起心肌梗死。
4.血管腔受壓閉塞 當動脈受到壓迫時,可因管腔閉塞而引起局部組織缺血性壞死。
三、類型和病理變化1.貧血性梗死 發(fā)生在組織結構致密、側支循環(huán)不豐富的實質器官。因梗死灶含血量少,故呈灰白色。梗死灶的形態(tài)取決于該器官的血管分布,如脾、腎的動脈呈錐形分支,故梗死灶也呈錐形,尖端朝向器官中心,底部靠近器官表面;腸系膜血管呈扇形分支,故腸梗死呈節(jié)段狀;冠狀動脈分支不規(guī)則,故心肌梗死灶形狀不規(guī)則,呈地圖狀。
2.出血性梗死(1) 出血性梗死發(fā)生的條件是:①組織結構疏松;②雙重血液供應或吻合支豐富;③動脈阻塞的同時靜脈回流障礙。
?。?) 出血性梗死常發(fā)生的器官為肺和腸。
重要知識點:1.淤血是靜脈性充血,血液淤積于毛細血管和小靜脈內,淤血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重要而常見的為肺和肝淤血。
?。?) 肺淤血:多見于左心衰竭。長期肺淤血時,肺間質網(wǎng)狀纖維膠原化和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使肺質地變硬,加之大量含鐵血黃素沉積。肺呈棕褐色,故稱為肺褐色硬化;鏡下肺泡壁毛細血管和小靜脈高度擴張淤血。肺泡腔內有水腫液、紅細胞,并見巨噬細胞。有些巨噬細胞吞噬了紅細胞并將其分解,胞漿內形成含鐵血黃素,這種細胞稱為心力衰竭細胞。
?。?) 肝淤血:多見于右心衰竭。長期肝淤血時。肝小葉中央靜脈淤血壞死。肝細胞缺氧、受壓而變性、萎縮或消失。小葉外圍肝細胞脂肪變性。在大體上肝切面構成紅黃相間的網(wǎng)絡圖紋,形似檳榔。故有檳榔肝之稱。如肝淤血長時間存在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
2.血栓形成:是在活體的心臟和血管內血液成分形成固體質塊的過程,此過程中形成的固體質塊稱為血栓。
血栓形成有3個條件:①心血管內膜損傷;⑦血流狀態(tài)的改變;⑦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后可溶解或脫落。脫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可機化和再通。再通指血栓內部或血栓與血管壁之間出現(xiàn)裂隙,這些裂隙與原有的血管溝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內皮細胞覆蓋,形成新的血管,重新恢復血流。血栓可鈣化形成結石。
3.血栓栓塞是各種栓塞中最常見的一種,來自體循環(huán)靜脈系統(tǒng)或右心的血栓常栓塞于肺動脈,來自左心及體循環(huán)動脈系統(tǒng)的血栓栓子可引起全身口徑較小的動脈分支的阻塞,以腦、腎、脾、下肢最為常見。出血性梗死最常見的器官是肺和腸;發(fā)生的條件是:①組織結構疏松,②雙重血液供應或吻合支豐富,③動脈阻塞的同時靜脈回流障礙。
例題:1.檳榔肝是指肝臟發(fā)生了:A.硬化B.慢性炎癥C.脂肪沉積D.慢性淤血(答案)
E.亞急性紅色(黃色)萎縮2.檳榔肝的形成是由于:A.肝小葉間靜脈淤血和結締組織增生B.肝臟出血和肝細胞壞死C.肝細胞壞死和結締組織增生D.中央靜脈及肝竇淤血和肝細胞脂肪變性(答案)
E.小膽管和結締組織增生3.血管內血栓干涸收縮或部分溶解而出現(xiàn)裂隙,由新生的血管內皮細胞覆蓋。重新恢復血流的過程稱為:A.血栓溶解B.血栓脫落C.血栓再通(答案)
D.血栓機化E.血栓鈣化4.血栓形成條件,下列哪項是錯誤的:A.血管內膜損傷B.血管中層壞死(答案)
C.血流狀態(tài)的改變D.血液凝固性增高E.血流緩慢5.栓塞最常見的類型為:A.血栓栓塞(答案)B.脂肪栓塞C.羊水栓塞D.空氣栓塞E.瘤細胞栓塞6.容易發(fā)生出血性梗死的器官是:A.心臟B.腎臟C.腦 D.腸(答案)E.脾臟
醫(yī)學考研病理學重點知識(二)
醫(yī)學考研病理學重點知識(三)
醫(yī)學考研病理學重點知識(四)